山東臨沂:毛驢“馱”起致富路
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振興。山東省臨沂市沂水縣崔家峪鎮下常莊村依托當地優勢,積極探索特色養殖之路,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動力。
走進下常莊村的養驢場,一排排整潔的驢舍映入眼簾,健壯的毛驢或悠閑地吃著草料,或自在地踱步,呈現出一幅生機勃勃的鄉村養殖畫卷。“驢全身都是寶,驢皮能入藥,驢肉口感好。”臨沂市“鴻雁”人才、沂水縣金慶養殖專業合作社、下常莊村黨支部書記郝桂偉介紹道。
下常莊村以傳統種植業為主,種植作物主要為小麥、玉米等,每年糧食收獲后,秸稈處理是困擾村民的一大難題。秸稈讓人頭疼,卻是驢的上等飼料。郝桂偉2016年從嘉祥合作社引進肉驢、繁殖驢60頭發展養驢事業,通過不斷擴大規模,目前年養殖驢1000余頭,年出欄量達500余頭,驢肉、驢皮等遠銷江蘇、揚州等地,年收入100萬。
為了增強養驢戶抵御風險能力,2017年郝桂偉投資300萬元牽頭成立了金慶養殖專業合作社,引進與繁育肉驢、品種驢達400余頭,發展肉驢養殖、銷售、品種驢繁殖。在他的示范帶動下,村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嘗試肉驢養殖。郝桂偉把自己積累的養殖經驗毫無保留地分享給前來學習的村民,從驢的日常飼養管理、疾病預防,再到統一提幼驢、統一提供飼料和藥物、統一銷售等各個環節,都詳細地為大家講解,帶動周邊群眾走上了共同致富的道路。
自驢引進以來,下常莊村黨支部書記郝桂偉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到驢廠看看這些小家伙,平時一有空就會在網上學習養殖技術。他充滿信心地說:“村里種植了上千畝的花生、玉米,花生秧和玉米秸稈都可以作為飼草料的來源,充分利用這些資源,發展本村的養殖業。驢糞又可以還田再利用,既減少了化肥的使用量,又避免了焚燒秸稈造成的火災隱患和環境污染,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目前,正致力于肉驢的精心管護,逐步擴大養殖規模,將這一特色產業打造成村里的經濟支柱,帶動集體和村民共同增收。”
編輯:岳含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