鸚鵡大腸桿菌病的診療
某戶飼養的鸚鵡幼雛連續2個月不斷發生死亡。10月14日畜主攜2只死鸚鵡幼雛、3只病雛來就診,經診斷為大腸桿菌病,報告如下。
1、飼養及發病情況
該戶共飼養鸚鵡500多只,禽舍內每對鸚鵡一個籠窩,交配產蛋后自身孵化,30天內幼雛不能飲食,靠成年鸚鵡對咀喂養。畜主每3~5天開窩門清理糞便,觀察幼雛1次。
2月前發現每次開門都有幼雛死亡。由于死亡時間不詳,有的已經腐敗變質,后來改為2天清理1次,仍有死亡,每次死亡15只左右,成年鸚鵡未見發病及死亡現象。
2、病雛癥狀及剖檢情況
病雛精神委靡,不能站立,閉眼低頭,消瘦,嗉囊內有食物,皮膚淺紫紅色,排淺黃色稀便。剖檢腺胃食物充盈,肌胃細小沙粒較多,小腸空虛,有卡他性炎,大腸有淺黃色稀便,肝臟稍腫,嚴重充血,局部彌漫性出血,質軟易碎。其他臟器無肉眼可見病變。
3、實驗室診斷
(1)無菌分別取病死雛肝臟涂片,革蘭氏染色鏡檢,發現紅色兩端鈍圓的小桿菌。
(2)無菌取病死雛肝臟、心臟、脾臟分別接種普通營養瓊脂及麥康凱瓊脂培養基、37℃恒溫培養24 h觀察,普通營養培養基生長出表面光滑、隆起、圓形灰白色菌落,麥康凱培養基菌落磚紅色,挑單個菌落革蘭氏染色鏡檢陰性桿菌與直接涂片鏡檢桿菌一致。
(3)分離菌株經生化試驗發酵葡萄糖、麥芽糖、伯膠糖、乳糖、蔗糖、并產酸產氣,V-P試驗、H2S試驗陰性,M.R.試驗、靛基質試驗陽性。根據以上診斷,該戶送檢的病死幼雛確診為大腸桿菌病。
4、藥敏試驗
氟苯尼考、阿米卡星、恩諾沙星高敏;慶大霉素、卡那霉素、諾氟沙星中敏;土霉素、四環素、鏈霉素抗藥
5、防制措施
(1)搞好禽舍及環境衛生,及時清理糞便及墊料,保溫同時兼顧通風。
(2)禽舍及環境經常消毒。
(3)2.5%恩諾沙星粉每袋50g兌水40 kg,全群飲水,不能自飲的幼雛靠成年鸚鵡對咀供給。經回訪,至飲水第3天死亡減少到2只,從第4天開始無1例死亡,全群恢復正常。
輸入:王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