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近年為何降而復升?(圖文)
說到狂犬病,你的第一反應是什么?
恐懼。市民老沈至今記得,當年在黑龍江插隊落戶,林場里有個伐木工被狗咬了一口,幾周后,突然怕光怕聲怕水怕風,且雙眼發紅,嘴里發出吠聲,見人就要咬,知青們連忙把他送到縣上的醫院,醫生卻說,這病已經發作了,沒救。
隨著狂犬病疫苗幾十年來的持續推廣,這樣的事大大減少了。在上世紀90年代末,全國一年的狂犬病發病率下降到不足200例,但近年的統計數據表明,狂犬病的發病率正在上升。前天,衛生部專題新聞發布:截至10月底,今年全國共報告狂犬病病例2717例,較上年同期上升了2.41%。衛生部還透露,中國狂犬病發病數僅次于印度,居全球第二。狂犬病病死率幾乎100%,居傳染病全國首位。
在我們城市寵物養狗越來越多的今天,愛心快樂的同時,是否也應想想該如何警惕、該如何自律、該如何監管并舉?
最新今年本市發病6例
市民何小姐剛到黃浦區中心醫院打完了最后的第5針疫苗,“那天,在朋友家玩得正開心,突然他家的小哈巴狗狂叫了一通,撲過來就在我右手上抓了一下,真嚇人。”何小姐伸出右手,皮膚上狗爪抓傷的痕跡仍在。
像何小姐這樣被狗抓傷或咬傷的病人,還真不少。黃浦區中心醫院外科的趙醫生說,這兩個月,他們每月收治被犬咬傷的病人約100至120例,等于一個區平均每天就有3例到4例,還只是會去醫院的。徐匯區中心醫院犬咬傷門診的周醫生則告訴記者,至10月底,該門診部今年以來已接治病人5500個,超過了去年全年,等于每天有十幾例。“最小的病人還不會說話呢,很多人都是被自家或鄰居的寵物咬傷的。”周醫生說。
不過,令人放心的是,本市狂犬病的發病始終控制在較低水平。記者從上海市衛生局公布的“甲、乙類傳染病發病情況”得知:本市自今年1月1日至10月31日,共發生狂犬病散發病例6例,其中3月份2例、6月份1例、8月份1例、9月份2例。
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免疫預防科主任胡家瑜介紹,目前本市共有28個犬傷門診,分布在各區縣。其實,本市多年前就已有犬傷救治點,但其功能基本局限在注射狂犬病疫苗,且大多救治點設置在區縣疾控中心,很多市民并不知曉。近年來,隨著養寵物的市民越來越多,市疾控中心也順勢將救治點“挪”到各區的中心醫院等二級醫院內,確保患者在發生犬咬意外后,能夠得到及時就診。記者了解到,全市28家犬傷門診一律實行24小時工作制,每個門診至少配備2至3名醫護人員。胡家瑜稱,近年來,狂犬病預防的網絡運轉日趨成熟,是發病率較低的重要原因。
分析為何近年降而復升
“狂犬病可怕在于,這種病的病死率幾乎100%。”
華山醫院傳染病科主任醫師、教授盧洪洲告訴記者,我國在2500年前、歐洲在公元前4世紀就記載了這種病。不過,幾千年來有足夠證據表明狂犬病發病后還能存活的唯一病例,是美國威斯康星州15歲的女中學生珍娜·基斯,她在2004年時被蝙蝠咬傷,一個月后表現出狂犬病的癥狀,威斯康星兒童醫院通過藥物誘導她進入昏迷狀態以保護其大腦,經過兩個多月的治療,方把珍娜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盧洪洲也曾接診過數位狂犬病發作病人,全部難以救回,“一般發病到死亡只有一周左右時間。”
從新中國成立至今,狂犬病發病率經過兩次起伏:上世紀50年代初,全國統一治理使狂犬病的發病率大幅度下降,1950年至1970年全國年均發病人數不足1000例;上世紀70年代中期疫情開始上升,1984年高峰時24個省市報告病例數為6018例。1990年全國年發病例數開始下降,1996年發病例數下降到最低水平,全年發病159例。但進入21世紀后,全國狂犬病發病人數又開始持續回升。2003年全國報告發病例數2037例,2004年為2651例,2006年上升至3279例。
“近年狂犬病發病人數之所以又持續升高,主要是由于犬只數量大大增加,但相應的管理措施特別是給犬接種疫苗未及迅速跟上。”盧洪洲說,西歐各國通過開展對犬類的免疫接種運動,已消滅了狂犬病。今年9月8日第一個“世界狂犬病日”上,獸醫專家指出,如果能對家養犬廣泛推行疫苗接種計劃,全世界范圍內的狂犬病有望在未來10年內被消滅。
預防控制狂犬病需要重視的另外一個重要因素是,受傷后必須能及時正確處理傷口,必須能及時、全程、足量接種疫苗。近70%的狂犬病發病者都在農村,城市居民由于自我保健意識較高,經濟條件和醫療條件較強,被狗咬傷后能及時接種狂犬病疫苗,很少發病。盧洪洲認為,在公共衛生政策的制定上,應考慮對農村地區做一定補貼。
在指出目前狂犬病防疫形勢的同時,衛生部發言人毛群安前天重申,各地應慎重決策捕殺犬只的防疫手段。居民依法養殖犬只寵物的權利應受到保護。
聲音市民呼吁文明養狗
“那天,我剛從樓里出來,眼睜睜看著一只小狗,兀地從50米開外直沖我一路狂奔而來,還沒等我看清它的身影,腿上便猛然傳來一陣疼痛,這狗狗居然咬了我一口!”昨天,正在醫院打狂犬病疫苗的孫楊女士向記者講述了她的親歷。孫楊女士家住徐匯一小區,雖然小狗的主人后來多次向她致歉,并表示將承擔所有醫藥費,但平白無故被咬傷了的孫楊仍然有些想不通,“狗是動物,它的行為是非理性的,但人可以管好自己的狗啊。”
孫楊長期生活在德國。她告訴記者,德國人在公共場所遛狗時,都會用狗鏈約束小狗,或者給兇猛的狗戴上口罩,以免自己的愛犬闖禍。孫楊說,她居住的小區養狗人家很多,之前也多次發生過狗咬人事件,她曾建議物業加強對狗的管理,但物業告訴她,不能剝奪人家遛狗的權利。
記者就此采訪了市公安局有關部門,獲悉目前對犬類的管理沿用《上海市犬類管理辦法》,辦法規定:本市單位和居民需申領《養犬許可證》,方可飼養犬類。檢疫、免疫接種和診療外,禁止攜帶犬類進入道路、廣場和其他公共場所;在犬類進入公共場所時,應當束以犬鏈,并采取防止犬類咬傷他人的措施;犬類咬傷他人,犬類飼養者必須將犬類送往指定地點限期留驗。在留驗期間發現系狂犬或者疑似狂犬,一律由留驗單位擊殺,犬尸深埋或者銷毀。持《養犬許可證》的養犬居民每年必須攜犬至上海畜牧獸醫站注射一次狂犬疫苗。目前,禁止居民飼養藏獒和德國牧羊犬。
在希望有關方面加強監督管理力度的同時,孫楊也希望解放日報能代她呼吁市民文明養狗,“對小動物有愛心是不錯的,但不能以傷害他人為代價。”在上海舉行的“行為生態對新生疾病的影響”國際論壇上,世界衛生組織科研合作專家、巴斯德研究所狂犬病參考實驗室主任赫伏博瑞也曾經指出:養狗不能視為個人私事,養狗的文明,對一座城市的公共衛生也相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