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聰:正視逆境 突破困境 找準行業增長新動力
—訪棗強縣忠良勝業養殖有限公司董事長 張聰
河北省毛皮產業協會副會長
棗強縣忠良勝業養殖有限公司董事長
本刊:張總您好!好久沒和讀者聊天了,給大家介紹一下咱們公司今年情況。
張:我們公司始建于2013年5月,現有員工41人,其中高級管理人員3名,專業養殖技術員13名,其他養殖人員25人。2020年1月17日成功引入5000只丹麥頂級天鵝絨原種水貂,引入品種有白貂,咖啡貂和鋼藍貂。今年存欄母貂種4500只,今年產仔量25000余只。現有貉子6500只,母豬存欄2000余只。
本刊:請您談一下當前情況對咱們毛皮動物業的影響。
張:疫情發生時在春節前后,氣候寒冷,正處在毛皮動物繁殖期,我場僅存欄種獸,正是貂種對飼料需要量最小的階段。所以我們儲存了足量的海魚、魚排等海產品和雞肝、鴨肝、雞架、鴨架等畜禽副產品,建造冷庫儲存冷鮮儲存飼料。另一方面,當時公司僅存欄種貂,正是毛皮動物生產環節養殖密度最小階段。再加上疫情發生在春節前后,氣候寒冷,毛皮動物疾病發生較少。我們專門配有獸醫等技術人員,偶發疾病大多能本場自行診療,疑難問題借助電話、網絡視頻等進行遠程診斷,由于冬季疾病較少,疫情發生時影響尚且不大。
疫情發生后,農業農村部等三部委緊急發布關于確保“菜籃子”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正常流通秩序的緊急通知,要求飼料生產企業加快復產保障運輸,部分大中型毛皮動物飼料企業復產、復運,但是運費、人工等成本上漲明顯,此次疫情對毛皮動物養殖企業影響,主要體現在因封村封路導致的飼料進村進場的最后一公里上。我公司是規模化養殖場在特種養殖基地,受封村封路影響較小。
本刊:當前情況下制約毛皮業的關鍵因素,怎么突破?
張:目前社會上“拒吃野味”“支持禁絕野味市場”的呼聲日趨強烈,我國正在集中力量攻關研究病毒機制、發病機理以及防控方法,蝙蝠、果子貍、水貂、穿山甲等都曾被懷疑是病毒中間宿主,我們毛皮動物養殖戶對此十分擔憂,擔心水貂因此而被大面積捕殺。社會輿論一度對毛皮養殖產生了消極影響,好在國務院新批準公布的《國家畜禽遺傳資源目錄》將水貂、銀狐、北極狐、貉列入其中,這四種毛皮動物被收錄其中意味著,水貂、銀黑狐、北極狐和貉的人工養殖不再屬于“野生動物馴養繁育”的范疇,而是被歸入畜牧業。《目錄》將水貂、銀黑狐、北極狐和貉人工養殖納入畜牧業的范圍符合國際慣例,是我國從政策和行業管理的層面對我國毛皮動物養殖行業做出的一次重大而正確的調整。這個調整對于全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和轉型升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對于行業是好事。
現在毛皮動物飼養技術、服務等各方面都沒有問題。我個人認為,制約的關鍵性因素還是絕大多數從業人員的思想意識問題。這段時間流行的一句話“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治貧先治愚”充分說明思想意識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就是種源的問題,現在國外疫情對毛皮動物的影響勢必會影響到我們引進種源,那么,怎么防止國產的種質退化,應該是我們行業共同思考的問題。
本刊:通過幾次出國,感覺我國和國外在養殖方面的鮮明對比?
張:目前我國毛皮動物主要是水貂、狐貍、貉,人類馴養已經近一百年,相應產業鏈已完全成熟,有穩定的種源供應體系(不需要從野外捕捉種獸),有成熟穩定的飼料供應體系,有完善的疫病防控體系,均已連續人工繁育飼養30世代以上。與丹麥、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是毛皮產業大國,但還不是強國,產業發展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仍依靠粗放落后的增長方式。
國外養殖業現代化程度高,生產設施比較完善,在一些環節的生產作業上都是由機械來完成。提高產能的同時,減少了飼養過程中的不少麻煩。而在中國,較多的養殖戶們還是采用傳統的人工養殖,耗費時間成本且收益不高。
中國養殖業多以農散戶或中小型養殖為主,養殖場飼養規模不成氣候,在養殖場所的選擇上,一般會選擇比較便利且地價較低的地。其次,在一味的追求養殖,為市場輸出更多養殖產品時,由養殖導致的污染問題也越來越嚴重。導致,中國養殖環境污染極其惡劣。而國外養殖業大多都是以農場為主的飼養模式,規模龐大并且十分注重生長環境,在生長發育不同的階段進行分群養殖,甚至采用特別的“心情”養殖方法。每天讓養殖的動物們外出“散步”,或播放旋律優美的音樂。一方面,養殖環境安全,能有效減少疾病產生,質量有保障;另一方面,好的生長環境,促進了所養殖的動物飲食均衡,品質更好。
國外養殖業十分重視防疫工作,反觀國內養殖業,農散戶由于知識缺乏,不懂得疫病預防工作,采取放任不管的態度,防疫意識淡薄。
國外非常講究品種的優良性,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還專門設有很多育種公司,而中國的養殖戶,在品種選擇上趨向選擇比較好養的,產量高且存活率也高的產品,甚至很多養殖品種依靠進口。
本刊:您認為未來毛皮動物產業的發展方向如何?
張:當前新冠肺炎疫情為毛皮動物產業發展帶來了巨大挑戰,如何應對疫情、突破困境、形成新的增長動力,推動毛皮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已成為我們行業重點關心的問題。
未來毛皮動物產業的發展.必須擺脫過去粗放和無序的發展模式,向集約化,規模化,機械化模式發展。多學習西方國家先進的養殖管理經驗。在現實中,現階段的毛皮動物養殖,多以庭院式、小規模養殖為主。這樣的養殖成本,相對較高,包括人工成本。而發展規模化養殖,有利于降低生產成本。機械化的應用,使用工成本大幅降低。況且,規模化養殖能更好的解決環保問題。而集約化養殖,能形成一個產業鏈。現在的傳統養殖業在這方面做得比較好,集約化還能增強抗風險能力,比如成立養殖合作社等,能達到抱團取暖的目的,從飼料采購,種獸購買,皮張出售,信息提供等各個環節提供服務,一方面保證了質量,另一方面也保證了收益的可靠性,從而免除了后顧之憂。
在毛皮動物的養殖過程中,要選擇無抗,綠色,環保型飼料和添加劑,模式發展要多集約化,模塊化,節能化,統一設施,糞便統一處理,處理后的糞便用來發展無機生態農業,作為糧食,果樹等的優質肥料,從而實現可持續性循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