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獻縣:北京鴨吃上“科技飯”
引進知名院士培育的免填鴨,可使養殖戶從一人養600只鴨增加到6000只到1萬只;在各個養殖階段,喂食更精細,更有講究……近年來,位于獻縣的河北樂壽鴨業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樂壽鴨業),與中國農業科學院合作成立“肉鴨種質創新中心”,不斷提高北京鴨品質,以科技賦能肉鴨產業發展。
一人能養萬只鴨
日前,在樂壽鴨業位于獻縣南河頭鄉南韓莊村的北京鴨養殖場,一只只鴨子在自動喂料機上爭先恐后地進食,它們是新繁育出的“Z型北京鴨”。
樂壽鴨業與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博士生導師侯水生合作,引進了烤鴨專用新品種“Z型北京鴨”。目前,樂壽鴨業養殖基地有“Z型北京鴨”配套系種鴨場6個,其中祖代種鴨場1個,父母代種鴨場5個,存欄父母代種鴨20萬只。
據介紹,侯水生院士改良的“Z型北京鴨”,有別于傳統的填鴨品種。傳統填鴨,養殖戶一人最多只能養600只,并且一天還要進行4次填食,而“Z型北京鴨”作為免填品種,不需要人工填食,養殖戶一人可養6000到1萬只,大幅節省了人工。
樂壽鴨業對兩個不同品種北京鴨的皮脂率、肌間脂肪和口感進行對比,發現“Z型北京鴨”的品質與填鴨無異。
樂壽農牧集團董事長郜希君表示,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作為國內領先的農業科研機構,擁有雄厚的科研實力和豐富的行業經驗,在畜牧業方面,其研究內容涵蓋了動物遺傳育種、飼料營養、疾病防控等多個關鍵環節。
專家團隊為樂壽鴨業提供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術指導,包括高效安全的飼料配方、先進的養殖技術以及有效的疫病防控措施等,大大地提升了樂壽鴨業的生產管理水平和產品質量。
吃上“細糧”
從雜糧到細糧,從“大鍋飯”到高營養餐,在侯水生院士團隊的指導下,樂壽鴨業改進了北京鴨的食譜,精細把控鴨子每個生長階段的管理。
樂壽鴨業副總經理崔德福介紹,現在北京鴨的主食是豆粕和玉米,很少再喂食棉粕等雜粕。公司還改善了飼料配方,在飼料中加入能量、蛋白以及微量元素,既讓北京鴨吃得好,又不造成浪費。
針對北京鴨不同階段的生長需要,樂壽鴨業調配不同的飼料。“初期以高蛋白飼料為主,中期以常規蛋白和能量飼料為主,后期以高能量飼料進行催肥。”崔德福介紹說。
前不久,在獻縣舉辦“第四屆中國烤鴨產業論壇”時,侯水生院士團隊一行13人來到獻縣。崔德福說,專家們平常一至兩個月過來一次進行指導,解決相關問題。公司如有需要,專家們也會隨時趕過來。中國肉鴨種質創新中心建成后,院士團隊的博士將常駐這里。
輻射整個產業鏈
“市場行情好的時候,管理做得不錯的養殖戶,每只鴨的收益在3.5到4.5元之間。養殖規模在2萬只的養殖戶,一欄的收益有8萬元,一年能出欄7批左右。”崔德福說,養殖戶的積極性非常高。
據介紹,獻縣肉鴨產業年總產值達到68億元,有6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其中樂壽鴨業成為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全縣肉鴨年存欄5000只以上的規模養殖場達到840家,肉鴨全產業鏈帶動2萬人以上就業,年創社會效益20億元。
目前,獻縣肉鴨現代農業產業已形成“玉米種植—飼料加工—肉鴨養殖—屠宰加工—熟食加工—烤鴨連鎖”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年孵化鴨苗3000萬只、出欄肉鴨4900萬只,畜禽飼料產能50萬噸、肉鴨屠宰產能達到7500萬只,輻射帶動獻縣養殖戶840戶,周邊縣市養殖戶560戶。
近年來,隨著肉鴨產業不斷發展,獻縣入選首批“全國農業全產業鏈典型縣”。縣政府一位負責人表示,獻縣將繼續堅持“農業強縣富民”戰略,在肉鴨產業延鏈、強鏈上做文章,推動肉鴨產品綠色、高質量發展。(本文有刪節)
編輯:岳含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