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蜂產業現狀、存在問題及發展對策
重慶市是一個大城市、大農村二元經濟結構突出的直轄市,也是我國中華蜜蜂(簡稱中蜂)養殖及蜂產品生產的重要基地。目前,蜂產業已成為重慶市最重要的特色效益產業之一。十多年來,隨著重慶市蜂產業技術支撐體系的逐漸健全,極大地提高了重慶市蜂農的養殖水平,顯著提高了蜂產業的經濟效益,蜂產品質量逐年提高,優勢特色產業帶初步形成,增強了消費者對本地蜂產品的信心,極大地推動了重慶市蜂產業的發展。進入“十三五”以來,國家及重慶各級地方政府對蜂產業的支持力度逐年增大,重慶蜂產業正處于快速發展的重要機遇期。
1 基礎與現狀
1.1 氣候環境及主要蜜粉源植物
重慶市地處我國內陸西南部、長江上游地區,年平均氣溫16~18℃,年平均降雨量1000~1450mm,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空氣濕潤,氣候資源豐富。良好的地理環境及氣候條件造就了重慶市豐富的蜜粉植物資源。目前,重慶市擁有油菜、柑橘、洋槐、烏桕、荊條、桉樹、龍眼、枇杷及山花等大宗蜜源植物,還有大量的五倍子、玄參、黨參、茱萸等藥用蜜源植物,為生產特色、優質的蜂產品提供了豐富資源。
1.2 主要優勢蜂種及分布
據統計,重慶全市飼養蜂群總量超過110萬群,其中意大利蜜蜂(簡稱意蜂)26萬群,中蜂約90萬群。意蜂主要分布于渝西南地區,其中尤以榮昌區意蜂種群數量最大,10萬余群,建有西方蜜蜂養殖基地1個。重慶意蜂主要通過轉地或小轉地放蜂的方式來進行生產,蜂產品產量大,但價格偏低。中蜂是重慶市最重要的本地蜜蜂品種,主要分布于重慶山區,特別在南川、武隆、彭水、酉陽、城口、云陽等地區分布最為廣泛,也是當地蜂產業的主要飼養蜂種。從2010年以來,南川、城口、彭水及石柱4區縣分別被中國養蜂學會授予“中華蜜蜂之鄉”稱號,酉陽縣和綦江區中峰鎮獲得中國養蜂學會“優質成熟蜜基地示范試點”,“白馬蜂蜜”等4個蜂產品獲得了地理標識,極大推動了重慶市中蜂產業的發展。
1.3 科研機構及推廣體系
近十年來,重慶市蜂產業的技術支撐體系已趨于健全。首先,依托重慶市畜牧科學院設立了國家蜂產業技術體系重慶綜合試驗站,重慶市畜牧技術推廣總站設置了禽蜂產業科,重慶市農委建立了重慶市蜂產業技術體系,部分區縣還設立了專門的養蜂管理機構,自此,重慶市擁有了科研院所、技術推廣單位和區縣蜂業管理部門三位一體的蜂產業技術服務推廣體系,為重慶蜂產業的發展以及產業升級提供了重要的技術保障。第二,成立了重慶市蜂業學會,大部分區縣成立了蜂業協會或養蜂專業合作社,并先后引進專業技術人才10余人,提高了重慶蜂產業的行業管理水平,充實了重慶蜂產業的技術力量,對推動重慶蜂產業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三,建立了技術示范推廣基地,國家蜂產業技術體系設立了榮昌、南川、武隆、墊江、萬州等5個示范區縣以及綦江、彭水2個推廣區縣,以點帶面,逐步形成重慶蜂產業技術推廣網絡。
1.4 蜂產品生產情況
2017年重慶市年產蜂蜜2萬t,蜂王漿130t,蜂花粉312t,蜂膠19.5t,蜂蜜產量位列全國第七,蜜蜂產業綜合產值達23.4億元。隨著國家及地方政府對重慶蜂產業的支持力度逐年增大,大力推廣科學養蜂技術。截至目前,重慶市80%以上的中蜂采用現代活框飼養,極大地提高了單群的蜂蜜年產量,蜂蜜品質顯著提高,蜂蜜價格達到200元/kg,在南川、武隆等地甚至高達300元/kg。目前,全市已有4個區縣的中蜂蜂蜜獲得地理標識認證,一個中蜂蜂蜜產品獲得綠色農產品標識。
2 存在問題
2.1 規?;潭鹊停l展不均衡
重慶市蜂產業的規?;潭热匀惠^低。根據2018年調查顯示,重慶中蜂主要養殖區縣飼養100群以上的養蜂戶僅占全部養蜂戶的1.35%,絕大多數蜂農的養蜂數量仍維持在100群以下,重慶蜂產業規?;M程緩慢。
與此同時,由于重慶市蜜粉源植物分布不均以及養蜂從業人員受教育水平參差不齊,導致重慶東部山區和渝西地區的養蜂業發展極不均衡,大部分區縣仍缺乏科學、合理的蜂產業發展規劃。東部山區蜜源植物豐富,但大部分蜂農文化素質較低,對科學的養蜂技術接受困難,蜜粉資源開發利用程度較低,制約了當地規?;洚a業的發展。雖然近年來,在旅游業的帶動下東部山區的蜂產業獲得了較大的發展,但該地區養蜂戶的技術水平及養殖規模仍遠低于渝西地區。渝西地區養蜂從業人員文化素質較高,能夠較快的接受先進的養蜂技術及養蜂模式,迅速擴大蜂群規模,蜜蜂規?;?、產業化程度較高。然而,渝西蜜源植物相對缺乏,因此,經濟意識、商品生產意識較強的蜂農主要飼養意蜂,在全國各地追花奪蜜、銷售產品。綜上,重慶蜂產業發展不均衡,東、西地區都存在制約重慶市蜂產業進一步發展的關鍵難題。
2.2 龍頭企業少,產業拉動力不足
截至2018年,重慶市已有80余家蜂產品加工企業,銷售門市300余個,有SC認證的蜂產品企業10家,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家。與2013年相比,重慶市蜂產品龍頭企業未增加,重慶蜂產品加工企業規模和效益與國內其他省市的蜂產品龍頭企業相比仍然較低,對重慶蜂產業的帶動作用小。南川、武隆等中蜂養殖大縣,多數蜂農仍采用現場直銷的方式出售各類初加工蜂產品。此外,重慶市很多貧困山區交通不便,缺乏與消費者的交流和溝通,產品宣傳力度弱,信息閉塞,銷售渠道不暢,制約著重慶蜂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2.3 蜂產品安全評價體系缺失
近年來,隨著蜂蜜價格的上漲,假冒偽劣蜂產品也涌入市場,極大地降低了消費者對本地蜂產品的信心,對重慶蜂產業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但是,當前重慶市還沒有專業的蜂產品質量安全評價及檢測機構,僅依靠重慶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市場監管,各蜂產品加工企業均按自己檢測的結果對產品進行評價及宣傳,缺少有力監管,缺乏完善的蜂產品安全評價體系。
2.4 蜂農老齡化嚴重,文化程度低
老齡化嚴重、文化程度較低是我國養蜂從業人員的普遍情況,也是國家發展蜂產業面臨的關鍵問題,重慶也是如此。根據國家蜂產業技術體系重慶綜合試驗站2018年調查顯示,重慶市養蜂從業人員主要集中于41~50歲年齡段,占調查總數的31.4%,其次為60歲以上及51~60歲年齡段,分別占調查總數的25.7%及23.8%,30~40歲占12.3%,30歲以下青壯年僅占6.8%,重慶養蜂從業人員的老齡化情況已十分嚴重。
與此同時,調查顯示僅有5.36%的蜂農擁有本科及大專文憑,初中文化所占比例最高,為54.46%,其次為小學27.68%,高中/中專12.50%。造成該結果的主要原因是本地農村大部分勞動力外流,留在農村務農的多為年齡偏大、文化程度較低的中老年人。
2.5 蜜粉源植物相對不足,中蜂生存受到威脅
重慶蜂產業發展迅速,但蜜粉源植物的面積增長緩慢。近年來隨著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部分蜜粉源植物被破壞或被其他經濟作物所代替。根據2018年調查顯示,雖然重慶市商品蜜源種植面積逐年增加,但非生產季節的輔助蜜源種植面積仍持續下降,影響了非生產季節蜂群的生存與發展,極大地影響了非生產季節中蜂的生存與發展,蜜粉源植物不足現象正逐步顯現。
2.6 蜂種退化,良種選育工作滯后
調研顯示,綦江、城口、武隆等重慶市多個區縣的蜂業主管部門均發現本地中蜂蜂種退化問題,迫切需要生產性能高、抗逆性能強的優勢蜂種。重慶地區主要生產蜂種多由各自蜂場選育,且大多數蜂農缺乏科學的良種繁育技術,這些選育品種往往是封閉繁育,沒有經過良種選育、品種改良及綜合評價,生產及抗逆性能得不到保證,嚴重影響了養蜂的效益。當前,重慶市還未建立本地中蜂的良種繁育體系,中蜂良種選育工作滯后。
3 發展對策
3.1 加大科研投入,加快中蜂的資源保
中蜂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地方蜂種,也是重慶當地的優勢蜂種,具有極強的區域特性及區域適應性,保護中蜂種質資源是我國蜂產業一項極為重要的任務。建議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加強對重慶市中蜂產業的科技投入,鼓勵各區縣加大對本地中蜂的保護力度,支持科研院所開展本地中蜂的種質資源調查及生物學特性、生產性能評價研究。建立中蜂種蜂場及保種場,科學、合理地開展重慶市中蜂良種選育。與此同時,還應加快建成多個本地中蜂保護區,限制引入外地蜂種,保護本地中蜂種質資源。
3.2 鼓勵種植蜜粉源植物,開展蜜源植物調查
蜜粉源植物是發展蜂產業的基本條件,鼓勵種植蜜粉源植物,可為重慶市蜂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與此同時,在發展現代農業的同時,還應考慮當地的野生植物資源,減少濫砍濫伐行為,并適當增加優質蜜源植物及輔助蜜源植物的種植面積??蒲性核鶓訌妼χ貞c市蜜源植物的調查,摸清本地蜜粉源植物的分布范圍及種類等情況。
3.3 提高重慶蜂產業的規模化程度,培育蜂產品龍頭企業
針對重慶市蜂產業規?;潭鹊?、蜂產品加工企業少且規模小等問題,建議大力扶持養蜂大戶及蜂產品龍頭企業,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對購買現代化、智能化蜂機具的蜂農及合作社進行補貼,推廣標準化蜂產品生產及加工技術。加強蜂產品企業與科研單位的聯合,共建適合本地的“產、學、研”產品研發平臺,重點解決蜂產品深加工過程中的關鍵難題,開發高附加值的蜂產品,增加蜂產品企業的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提升重慶蜂產業的整體效益及長期效益,增強重慶蜂產業持續發展的后勁。打造3~5個全國著名的蜂產品品牌,形成完整的蜂產品生產、加工、檢測、銷售產業鏈,助推重慶特色效益農業的發展,并為貧困地區脫貧致富做出貢獻。
3.4 集成及推廣科學的養蜂技術,鼓勵年輕人從事養蜂事業
進一步推廣科學的蜜蜂養殖技術,提高廣大蜂農的養蜂水平。針對重慶市東、西地區不同的蜂種、地理條件、環境氣候及蜜源植物,科研院所及各級推廣站應當加強集成及推廣科學的養蜂技術,有針對性地開展技術培訓,為廣大蜂農提供最具針對性、最切合實際的養蜂技術。此外,針對養蜂從業人員老齡化嚴重的問題,建議各級地方政府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年輕人從事養蜂事業,對具有高學歷的人才從事涉蜂事業給予大力的支持及補貼,幫助重慶蜂產業向年輕化、科學化方向發展。
3.5 優化產業結構,推廣蜜蜂授粉
重慶蜂產業近年來的快速發展,已經獲得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可,政府的支持力度也在逐年加大。然而,重慶市蜂產業仍以蜂產品生產為主,出售各類蜂產品是當地蜂農的主要收入來源,忽略了蜜蜂授粉的商業價值。因此,重慶蜂產業應優化產業結構,加強蜜蜂授粉技術的研究與推廣,為經濟作物種植戶普及授粉知識,示范推廣授粉技術,讓更多農戶了解蜜蜂授粉所能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各級推廣站及科研院所還應指導各區縣蜂場、蜂農組織授粉蜂群,推薦有償商業授粉,形成重慶蜂產業新的效益增長點,為重慶蜂產業與現代農業的發展提供動力。
3.6 加強行業監督,提高蜂產品質量
各級食品安全監督部門應從源頭抓起,與科研院所及養蜂學會合作,指導并監督蜂農規范生產及安全用藥;加強蜂產品流通生產環節的監管;建設優質蜂蜜生產基地和標準化蜂產品生產線,重點打造重慶聞名、全國知名的蜂產品品牌;對摻假造假、嚴重擾亂市場的蜂產品進行打擊和懲處,保障養蜂從業人員、蜂產品加工企業和消費者的正當利益;建立并完善重慶地區蜂產品評價及檢測體系,為重慶蜂業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