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蜜市場良莠不齊 南寧蜂蜜市場不夠“甜蜜”
新的蜂蜜國家標準于去年3月1日起在生產領域實行,當年11月1日在流通領域實行。至今,蜂蜜新規執行得如何?南寧市蜂業協會前段時間對南寧市區內的一些超市和藥店進行調查發現,蜂蜜產品調查合格率得到了很大提高。但仍有不合標準的產品在市場銷售,蜂蜜市場良莠不齊,讓人覺得不夠“甜蜜”。
走訪市場:“蜂蜜”名不副實
10月22日,記者采訪發現,在五一路的某家藥店出售的蜂蜜品種里,有桂花蜂蜜賣。業內人士解釋,蜜蜂要從花中采蜜,首先花要有蜜腺。而桂花等沒有蜜腺,梨花、桃花的流蜜量極少,都不足以形成商品蜜。商家所稱的桂花蜜有可能是“野桂花蜜”,這種桂花蜜并不是從桂花中采來的,而是從柃木(俗稱山桂花、野桂花)的花朵中的。
在民族大道一家超市內,記者發現一款“兒童蜂蜜”的產品標簽上寫著“本品選用優級純天然蜂蜜”字樣,在配料表上標著“原料:銀杏蜂蜜70%,麥芽糖30%”;標稱為“女士美容蜂蜜”的產品配料表上,則標著“原料:玫瑰蜂蜜,蜂花粉,雙岐因子”。南寧市蜂業協會有關專家表示,按新標準,如果在蜂蜜中添加微量元素等營養物質,不能再用“蜂蜜”、“蜜”作為產品名稱或名稱主詞。
行業協會:市民多買“糊涂蜜”
雖然蜂蜜國標已實施,但消費者知情的不多,也沒有一家商家告知消費者蜂蜜產品已實施國標。面對名目繁多的蜂蜜市場,不少消費者表示不知所措。一些市民表示,購買蜂蜜時,一般都是聽從導購員的“指示”。
南寧市蜂業協會會長楊傳全告訴記者,前段時間,蜂業協會對蜂蜜產品的質量調查發現,蜂蜜產品合格率明顯提高,“不過,蜂蜜制品市場的情況并不容樂觀,反而更加令人擔憂”。
楊傳全稱,調查中他們發現,一些蜂蜜造假企業偷換概念,以“蜂蜜制品”為名,繼續進行蜂蜜造假和蜂蜜摻假,忽悠消費者。目前,很多生產加工企業的蜂蜜制品不在商品標簽上標明其真實屬性,而是冠以“蜜漿”、“蜜膏”、“蜜液”、“蜜寶”和“蜂寶”等似是而非的名字。有些廠家則利用新規中沒有對加入果葡糖漿等代糖類物質有禁止性規定,大量生產以果葡糖漿為主,以蜂蜜為輔的所謂“蜂蜜制品”,再冠以前面所列的商品名稱,誤導消費者。如有的以“蜂蜜膏”或“蜂蜜漿”為名在蜂蜜中大量加入果葡糖漿、麥芽糖漿和蔗糖、葡萄糖等糖類物質,使蜂蜜摻假披上“合法外衣”,但蜂蜜的含量有的甚至只有5%~10%。
專家支招:買蜜要“驗身”
楊傳全介紹,針對目前混亂的“蜂蜜制品”市場,南寧市蜂業協會已向有關部門和國家標準委員會提出了建議,細化目前的蜂蜜標準,出臺相關的規范。如應進一步明確“蜂蜜制品”的定義,并禁止在“蜂蜜制品”中添加果葡糖漿、蔗糖、麥芽糖、異麥芽糖、低聚糖、葡萄糖、怡糖等糖類物質。這樣可確保蜂蜜制品中蜂蜜為主要原料的貨真價實,并避免引起消費者的誤解或理解上的混淆(如洋槐蜂蜜膏、棗花蜂蜜液、紫云英蜂蜜汁等)。
如何選購符合國標的蜂蜜?楊傳全表示要“三看”:看光澤,蜜源不同蜂蜜的顏色也不盡相同,一般來說深色蜂蜜所含的礦物質比淺色蜂蜜豐富;看粘稠度,純蜂蜜較濃稠,蜜拉絲得長,斷絲時回縮呈珠狀;看顏色,同一種蜜源的蜂蜜,通常顏色較淺的為佳,如果顏色發黑,說明蜂蜜加工或貯存不當,質量較差。
廣西新聞網-南國早報記者 徐慶成 實習生 楊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