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菏澤:特色產業打開鄉村“致富密碼”
“農民不耕田,農機過冬眠,夏秋忙兩季,一年閑半年。”這是過去對農民一年生活的寫照。如今,農村的“冬閑”正被“冬忙”代替。近日,在山東省菏澤市魯西新區佃戶屯街道吳店社區的一處黃粉蟲養殖基地里,村民們忙而有序。室外寒氣襲人,養殖大棚里卻溫暖如春,人工養殖的黃粉蟲沙沙作響,正以“聽得見的速度”成長。
走進大棚,可見一排排標準統一的盒子整齊擺放,盒子里密密麻麻的黃粉蟲通體晶瑩透亮,在麩皮里上下翻爬,十分有活力。養殖戶張華楠是一名“90后”,一大早,他就到大棚內查看黃粉蟲的活動情況,調節溫度、濕度條件,喂食麥麩、菜葉。
“我們這個黃粉蟲養殖基地成立于2021年,共有8個大棚,養殖規模5萬盒左右,主要銷售到青島、日照、威海等沿海城市,經過進一步加工再出口歐美市場,年銷售額在七百萬元左右。”張華楠說。
黃粉蟲是一種優良的飼料昆蟲,具有高蛋白、高營養、易于飼養和繁殖等特點。過去,由于養殖戶缺少經驗、經營規模小、技術落后、產業結構單一等原因,產量效益低,養殖戶積極性不高。近幾年,隨著我市不斷發展特色養殖,牡丹區、魯西新區、定陶區、鄄城縣等多地都建設了黃粉蟲養殖基地,推動黃粉蟲養殖規模化發展,小小黃粉蟲成為農戶發家致富路上的“黃金蟲”。
黃粉蟲不僅市場價值高,在循環農業中也可扮演重要角色。“我們養殖的黃粉蟲有30%用于水溶性肥料的生產。”獅克現代農業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孟倫說,“添加了黃粉蟲的水溶性肥料,吸收率高、低碳環保,且有利于土壤改良。目前,我們研發了130多款產品,能適用于不同農作物,年產2.7萬噸,遠銷全國各地和部分海外市場。”
農業廢棄物是困擾農戶和影響環保的一大難題,獅克農場利用黃粉蟲每年能消耗各類農業廢棄物430多噸。“這些都是出現問題、有殘次、不能流通到市場上的蘿卜、南瓜,經過加工后可以喂養黃粉蟲。”孟倫說,“添加了黃粉蟲的水溶性肥料可以應用到各種設施農業中,農業廢棄物又被黃粉蟲消耗,這樣就實現了生態循環。”正是得益于這種循環理念,以獅克農場為依托打造的“山東菏澤蟲菜循環農業科技小院”,入選了全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科技小院名單。(本文有刪節)
編輯:岳含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