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國芳院士談蜂產品(二)
《食品指南》:我們看到一些蜂蜜買回家后,存放時間稍長就出現結晶現象,這與蜂蜜的質量有關嗎?蜂蜜為什么結晶?結晶以后的蜂蜜還能喝嗎,對營養價值有沒有影響?
龐國芳:結晶是大多數蜂蜜本身的天然屬性。不同品種的蜂蜜,其葡萄糖和果糖的比例是不同的。果糖、蔗糖、葡萄糖的溶解度不同。果糖最高,蔗糖次之,葡萄糖最低。例如:在25℃時,100克水可溶解410克果糖或210克蔗糖,但僅能溶解110克葡萄糖。如果葡萄糖含量高,果糖含量低,就容易結晶。結晶物主要是葡萄糖。油菜蜂蜜、椴樹蜂蜜的葡萄糖含量就比果糖含量高,很容易出現結晶;而洋槐蜂蜜、棗樹蜂蜜果糖含量比葡萄糖含量高,就不容易結晶。
另外一種情況是在蜂蜜中摻入了蔗糖。蜂蜜中蔗糖含量過高也會結晶。
區別這兩種結晶,主要是看結晶狀態。蔗糖的晶體可以很大,葡萄糖的晶體比較細小。再有,可以取出結晶物品嘗。如果是葡萄糖結晶,口中有一種涼爽感。蔗糖結晶沒有這種感覺。
無論上述哪種結晶的蜂蜜,其液態部分水分含量增加,往往容易發酵。因此,蜂蜜結晶會縮短保質期。已經結晶的蜂蜜應盡快食用,不宜再久存。
最近市場上出現了一種產品名稱叫做“結晶蜜”的產品。在國外這種產品已經有幾十年歷史,國內是近一兩年才出現。它是在蜂蜜中加入晶核,人工促成的結晶蜂蜜。這種蜂蜜水分更低,黏度大,不流淌,便于涂抹在其他食品上方便食用。
《食品指南》:蜜蜂采集的花源不同、品種不同,比如有的是槐花蜜,有的是棗花蜜,對蜂蜜的營養價值有影響嗎?不同花源的蜂蜜在功能上有區別嗎?
龐國芳:不同蜜源的蜂蜜在成分上肯定有差別。這些蜂蜜的色、香、味等感官指標的差異足以證明這一點。但從補充常量營養素角度,差異并不是很大。
很多蜜源植物具有藥用或保健功能。不同的植物功能有所不同,來源于這些植物的蜂蜜或許也含有與這些植物本身相同的藥用、保健成分。但在通常的食用量下,能否具有和這些植物一樣的藥用保健功效?這是一個尚待研究證實的問題。
《食品指南》:目前許多超市中有一類混合蜂蜜銷售,就是將不同花種的蜂蜜混合,這種蜂蜜在營養價值上是不是更高、更全面一些?
龐國芳:不同花種的蜂蜜混合在一起,行業內俗稱雜花蜂蜜。這主要是在蜂蜜生產期間,蜜蜂連續采集花蜜,自然形成的現象。不是人刻意為之的。
《食品指南》:前段時間,媒體上有關于市場上出現假蜂蜜的報道,蜂蜜也能造假嗎?如果是蜂蜜摻假,摻假的方式有哪些?對假蜂蜜如何辨別,有沒有簡單易行的辨別方法?
龐國芳:五六十年以前,國外就有假蜂蜜現象發生。近30年來,國內這種情況也多了起來。常見的摻假方式主要是用飴糖、葡萄糖漿、果葡糖漿冒充。飴糖、葡萄糖漿是用淀粉水解形成,飴糖的主要成分是麥芽糖,葡萄糖漿的主要成分是葡萄糖。果葡糖漿是以葡萄糖漿為原料異構化形成,基本成分是葡萄糖、果糖,和蜂蜜的基本成分非常相似。由于飴糖、葡萄糖漿、果葡糖漿是以淀粉為原料,用工業生產方式加工而成,因此成本較低。用這些原料冒充蜂蜜,可以賺取超額利潤。
實驗室鑒別摻假主要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是鑒別這些成分的植物來源。如果是來自玉米、甘蔗等四碳植物,肯定就是摻假。另一種方式是檢查淀粉水解過程形成的中間產物。工業生產中的轉化不會完全徹底,如果被發現中間產物,也可以鑒定為摻假。以上的鑒別方法需要專門的設備和技術,普通消費者不可能具備。
《食品指南》:普通消費者有什么辦法可以鑒別呢?
龐國芳:對于廣大消費者來說,為防止買到摻假產品,應當關注政府部門的抽查公告,或者選擇知名品牌,這些是比較可靠的方法。若想掌握一些鑒別手段,比較實用的是感官鑒別。一是分辨氣味。蜜蜂采集釀造的蜂蜜一般都帶有植物花的香氣,嗅一嗅就可以分辨。而淀粉轉化的糖漿沒有這種花香。再有就是觀察它們的光澤。蜂蜜含有少量植物花粉,還含有一種叫做蜂蜜膠體的東西。因此不是很透明,不像工業生產的糖漿均勻透亮,好像帶顏色的飲料。(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