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皮動物如何合理驅蟲?
毛皮動物的寄生蟲種類很多,主要分為體內、體外寄生蟲和血蟲病(附紅細胞體)三大類,近些年來,由于大量使用雞、鴨、豬等副產品作為毛皮動物飼料,導致毛皮動物感染寄生蟲呈上升趨勢。
一、感染毛皮動物寄生蟲分類
體外寄生蟲
a螨蟲-疥螨、耳螨、蠕形螨、姫螯螨;
b婢-硬蜱、革蜱、棕色犬蜱;
c跳蚤-犬櫛首蚤、貓櫛首蚤、角頭蚤;
d虱-犬毛虱、棘顎虱;e蠅-黃蠅幼蟲;
體內寄生蟲
a小腸:蛔蟲、蟯蟲、鉤蟲、圓形線蟲、旋毛線蟲等;
b盲腸和肝臟:組織滴蟲;
c血液:血蟲(附紅細胞體)、弓形體;
d心肺:絲狀線蟲、氏類絲蟲、犬心絲蟲、嗜氣毛細線蟲;
e胃: 額口線蟲、尾旋線蟲、泡翼線蟲
f眼:眼線蟲;
g腎:腎線蟲;
二、主要危害及癥狀
1.體外寄生蟲(螨蟲):影響皮毛質量的最主要寄生蟲,同時也是附紅細胞體等血液寄生蟲的重點傳播途徑。疥螨:皮膚奇癢發紅,丘疹,皮膚增厚,起麟屑,結黃痂,擦傷脫毛,賴皮,煩躁不安、食毛等;耳癢螨:寄生于外耳道,吸食耳內滲出液,產生瘡痂,繼發細菌感染,病變向中耳,內耳及腦膜發展,搖頭不安,撓抓耳朵,破皮流液,痂大后堆積,臭氣熏人等;蠕形蝻:初期眼瞼和腿部出現脫毛皮膚增厚發紅并有糠麩狀麟屑,隨后皮膚變成紅褐色,化膿,結痂,皺皮,脫毛,遍及身軀,因貧血而中毒死亡;
2.體內寄生蟲(線蟲):吸收宿主的營養、導致生長慢、飼料利用率差、毛皮質量差、破壞局部組織器官、擾亂新陳代謝功能等。仔獸:多影響生長發育和抵抗力,并可引起蛔蟲性腸梗阻、膽道蛔蟲癥、腸穿孔、腹膜炎、肝膿腫等;母獸:大量成蟲寄生于腸道,可致營養不良、影響胎兒生長發育、導致流產、早產及死胎等;
3.血液(血蟲病):體溫升高、食欲下降至廢絕、精神不振、全身貧血消瘦、鼻頭蒼白、粘膜蒼白、牙齦發白、呼吸困難、消化不良、僵獸、尿液發黃并逐漸加深至醬油色等癥狀。母獸:不發情或屢配不孕、受胎率降低、乏情、流產、產弱仔、乳房或外陰水腫、泌乳性能下降、缺乏母性;公獸:無精、精子畸形、配種能力低下;如有其它疾病或營養不良,可使癥狀加重,甚至死亡;
4、組織滴蟲:肝臟壞死和盲腸潰瘍、下痢、排淡黃色或灰白色糞便,嚴重者糞中帶血、排粘稠惡臭的濃性血便,肛門周圍有多量的粘稠糞便、食欲不振、背毛粗亂、精神沉郁、昏睡、消瘦、脫水、眼球塌陷、后肢癱瘓或站立困難、最后高度衰竭死亡和自體中毒死亡;種獸長期腹瀉、消瘦、不發情或不孕。
三、主要傳播途徑
1、體內外寄生蟲(螨蟲、線蟲、滴蟲)
a食物傳播:畜禽下腳料(雞腸、病死禽)、糧食、水是主要傳染源,被動物食入后逐漸在仔獸體內寄生繁殖;
b哺乳過程中攜帶蟲體母獸與仔獸接觸而感染仔獸;
c接觸含有蟲卵污染糞便導致感染;
2、血蟲病(附紅細胞體、弓形體)
a接觸傳播:動物之間通過直接接觸而發生傳播;
b血源傳播:附紅體污染的注射器、針頭、外傷等傳播;
c垂直傳播:感染血蟲病的母體在生育過程中或通過胎盤可將病原體直接傳播給胎兒;
d媒介傳播:螨蟲、蚊蠅、等動物通過叮咬而發生傳播;
五、驅蟲時注意事項
(1)根據自己養殖場具體情況合理安排驅蟲時間;
(2)驅蟲用藥時計算好用藥量及飼喂周期;
(3)建議傍晚投藥(特別是螨蟲、線蟲),驅蟲給藥前,建議停喂一頓或將飼喂量減少(20-30%),保證藥物和飼料一次性吃完,無剩食;
(4)驅蟲同時對場地進行清理和消毒,給藥后籠舍的清潔衛生對提高驅蟲效果至關重要。不少養殖場給藥驅蟲后,往往忽視籠舍的清掃和消毒,結果排出的蟲體和蟲卵又被采食,導致再次感染。因此,驅蟲后應及時將糞便清除出籠舍,以阻止寄生蟲重新感染;
(5)給藥后,應仔細觀察毛皮動物對藥物的反應。若出現中毒如(嘔吐、腹污等)癥狀反應,嚴重者讓其飲服煮得半成熟的綠豆湯或相應解毒藥物及時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