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貂魏氏梭菌病的癥狀和防治
水貂魏氏梭菌病是由梭狀芽胞桿菌屬產所莢膜桿菌類的細菌引起,為急性經過的毒血癥。
1、病原
該病原的最大特點是在機體形成莢膜,分A,B,C,D,E,F六個型,多為直或稍彎的桿菌,兩端鈍圓,均能形成梭狀。廣泛存在于自然界,如土壤、污水、人和動物腸道及其糞便中。
2、臨床癥狀
潛伏期為12-24小時,流行初期一般無任何臨床癥狀而突然死亡。病貂食欲減退或拒食,很少活動,久臥于小室內,步態蹣跚,嘔吐。糞便為液狀,呈綠色,混有血液。常發生肢體不全麻痹或麻痹。并沒有震顫呈昏迷狀態,死亡率為90%。
3、診斷
根據流行病學材料、臨床癥狀、剖檢變化和細菌學檢查,可以確診治。
4、治療
本病無特異療法,由一發病急,病程短,不易發現,治療效果不理想,一般可用左旋霉素、新霉素、每千克體重按10毫克投于飼料中喂給,一天二次,連續3-4天,可獲得一定效果。為預防本病,將上述藥物隨飼料喂給,一天一次。
5、預防措施
為預防本病發生,主要是嚴格控制飼料的污染和變質質量不能喂給動物。當發生本病時,用1%-2%熱苛性鈉溶液或甲醛溶液消毒。糞便及污染堆放指定地點進行生物熱發酵消毒。地面用10%-20%新鮮漂白粉溶液噴灑后,控去表土,換上新土。冬季籠舍可用噴燈進行火焰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