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毛皮動物毛皮質量的因素
毛皮動物養殖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上世紀80年代,我國裘皮業就已經開始出口創匯,目前,我國就已成為世界公認的毛皮生產大國,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毛皮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但是,我國毛皮養殖所獲得的皮張長度、重量、皮板質量和毛絨的密度、厚度、長度以及被毛的光澤度、色澤等都與世界上優質的皮張差別很大。而影響毛皮質量的因素有毛皮動物的品種、地理位置、飼養管理、毛皮營養等方面有關,只有各方面選擇合理,毛皮動物才能獲得最快的生長速度并達到合乎人們需求的最佳體質,毛皮質量也才可能在最大程度上滿足人們的需求。因此,提高毛皮質量是我國毛皮養殖的一大問題。
1、種獸品質 人工飼養的毛皮獸均為野生馴養而來,但經過人工育種后,其種獸的品質已明顯超過野生的品質。人工飼養皮獸的皮張質量首先取決于種獸的品質,與毛皮質量有著直接相關的因素,這是其固有的遺傳基礎所決定的。與毛皮質量直接相關的種獸品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毛色:要求有本品種或類型固有的典型毛色和光澤、人工培育的新色型要求新穎而靚麗。
水貂:黑褐色水貂宜向深而亮且全身毛色均勻一致的方向選育;彩色水貂應向毛色純正、群體一致的方向選育。銀黑狐:黑白兩色宜分明,反差越大越顯得清漸而靚麗;銀毛覆蓋率宜高而均勻、軀體毛色一致;毛色強度宜適宜,即銀環的寬度適宜而一致。銀藍雜交狐亦如此要求。北極狐:宜向針毛淡藍色調的方向選育。黃、褐色調已越來越受市場冷落。貉:宜向烏蘇里青殼貉的毛色選育,即針毛黑至黑褐色、底絨青至青灰色。
1.2毛質:毛質即毛被的質地:是由針、絨的長度、密度、細度等性狀所綜合決定。人工養殖的毛皮魯無論大毛細皮、小毛細皮均要求外、絨毛向短平齊的方向選育,針、絨毛長度比適宜,背腹毛長度比趨于一致(尤其水貂要求嚴格);針、絨毛的密度則應向高的方向選育,毛粗度宜同細而挺直的方向選育。為發揮和挖掘種獸品質對提高毛皮質量的作用和潛力,應先飼養毛皮品質優良的種獸,也可采用引進良種和改良原有毛皮品質較差種群的辦法提高毛皮質量。
1.3毛皮張幅:
毛皮的張幅是按標準值及上植后的皮張尺碼來衡量的。決定皮張尺碼的大小因素主要是皮獸的體長及其鮮皮的延伸率。體長及鮮皮的延伸率越大,其皮張尺碼亦越高。因此種獸的選育宜向大體型和疏松型,體質的方向選育。為發揮和挖掘種獸品質對提高毛皮質量的作用和潛力,應率先飼養毛皮品質優良的種獸,亦可采用引進良種和改良原有毛皮品質較差種群的辦法提高毛皮質量。
2、地理位置對毛皮質量的影響
珍貴毛皮動物貂、狐、貉均為季節性換毛的動物。其對日照周期的明顯變化有很大的依賴性。這是其野生分布長期的局限在高緯度地區的結果。因此,越是高緯度地區其毛皮品質亦越優良。入工飼養條件下也不例外,越往北方地區毛皮品質也越優良,在適宜地理區域內也應擇優在飼料條件好的地區比較集中的地養殖,以生產質量一致的優質毛皮。
3、局部飼養環境對毛皮質量的影響
局部飼養環境主要指人工揭供的棚會、籠箱、場地等小氣候條件。有棚舍、籠箱條件的皮獸比無棚舍、籠箱條件的毛皮質量要優良;暗環境飼養的皮獸較明亮環境下的毛皮質量優良;較濕潤的環境比較干燥和潮濕條件下的毛皮品質優良。人工飼養應充分給皮獸創造有利于毛皮品質提高的局部環境條件。
4、飼養管理在毛皮質量的影響:
飼養管理對毛皮質量的影響,主要體現在飼料與營養、冬毛生長期皮獸管理和疾病防治三個方面。疾病有損皮獸健康和生長發育。間接影響毛皮的品質;某些疾病還會直接造成皮膚、毛被損傷而降低毛皮質量。加強疾病防治,尤其是代謝病和寄生蟲病的防治,也是提高毛皮質量的重要措施:
4.1飼料與營養:毛皮獸遺傳上所固有的優良毛皮品質一些性狀是先天決定的,但這些優良性狀必須在后天的生長發育中,通過科學的飼料與營養供給,才能很好地表現和發揮出來。
僅有良種但缺乏科學的飼養,也生產不出優質的皮張。毛被的生長發育主要依賴于動物性蛋白質,故飼料和營養應保證蛋白質尤其是皮魯冬毛生長期蛋白質的需要。毛被蛋白質中含硫氨基酸較多,冬毛生長期補加含硫氨基酸對提高毛皮質量有益。中特養的專用預混料可以改善母獸的生產性能,促進仔獸的發育,提高飼料的轉化率。種類齊全、配比科學、營養平衡,能充分保障動物健康、均衡的生長、發育。
4.1.1各種營養成分對毛皮動物生長發育的影響:
蛋白質是一切生物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是有機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毛皮動物體內蛋白質供給不足時會引起體重減輕、產毛數量減少、毛皮質量降低等一系列問題。嚴重的營養失調會導致冬毛密度顯著降低,極低的蛋白質濃度可能阻礙其毛囊的再生,而毛囊的再生和發育直接影響著冬毛的絨毛密度。
毛皮動物日糧中脂肪含量一直就很高,因此毛皮動物飼料的脂肪組成以及與穩定性有關的質量問題顯得非常重要。降低蛋白質水平提高脂肪水平,可以降低日糧成本,但是脂肪水平過高又會引發脂肪肝。當供給優質蛋白質并且脂肪由豆油和菜子油提供時,脂肪肝發生率低;當蛋白質主要來自雜魚而脂肪來自動物性脂肪時,脂肪肝發生率高。
一直以來,關于糖類物質及碳水化合物對毛皮動物的影響報道很少。事實上,長時間缺乏谷物和碳水化合物飼料,會引起貂、狐、貉機體酸中毒,表現為皮膚發紅、腫脹、脫毛、排尿頻繁;會陰部、兩后肢被毛高度潮濕,嚴重時還會引起膀胱炎、腹膜炎,甚至死亡。
維生素營養是毛皮動物營養中的重要方面,維生素在日糧中缺少或過量,都會影響動物的生產性能,給養殖造成損失。毛皮動物維生素營養中,需要經常考慮的有12種,其中脂溶性的4種,水溶性的8種。生物素(VH)是重要的水溶性含硫維生素,廣泛地參與機體的代謝。生物素缺乏會使機體代謝功能發生紊亂,造成毛皮動物生產性能下降和抗病能力減弱,并且導致毛皮質量下降,毛皮動物還會出現自咬癥。VE則因與日糧中多不飽和脂肪酸的關系,在毛皮動物的日糧添加中顯得十分重要。
日糧中礦物質尤其是Ca、Mg、Cu、Zn、Fe的含量和利用率會影響毛皮的質量和顏色,鎘、汞、硒同樣也很重要。日糧中鈣、磷、鎂比例失調時,毛皮動物常常出現佝僂病、自咬癥、食毛癥、異食癖及毛絨顏色不正、毛皮質量差、換毛推遲等。骨粉中含有豐富的鈣、磷、鎂,而且比例適當,是毛皮動物的好飼料。銅能促進毛纖維的角化及毛色素的沉著,間接彌補含硫氨基酸(毛皮生長所必需)的不足,從而促進其生長。中特養的專用預混料根據毛皮動物的生理特點,科學設計、調制的飼料,消化率和利用率有顯著提高。
4.2冬毛期皮獸的管理:主要是創造有利于冬毛生長的環境條件,增強短日照刺激、減少毛絨的污損,遇有換毛不佳或毛絨纏結,應及早活體硫毛處理等。
5. 疾病防治:疾病有損皮獸健康和生長發育。間接影響毛皮的品質;某些疾病還會直接造成皮膚、毛被損傷而降低毛皮質量。加強疾病防治,尤其是代謝病和寄生蟲的防治,也是提高毛皮質量的重要措施。
禿毛癬是由皮霉菌類真菌引起的動物皮膚傳染病,特征是在皮膚上長出圓形禿斑,覆蓋以外殼、痂皮及稀疏易折的被毛。傳染源為病獸。由直接或間接經狐貍用具(掃帚、刮具)、墊草、工作服、獸籠、小室等發生傳染,飼養管理不良,皮膚上出現擦傷、搔傷、抓傷時易誘發本病。螨蟲病本病為毛皮動物的一種寄生性、侵襲性疾病,特征是侵害皮膚并伴發高度的癢感、脫毛及皮膚上出現結痂。病原體為疥螨。它落到皮膚上即可感染。跳蚤和虱子跳蚤是一種吸血昆蟲,如大量寄生于動物體上時,則影響動物健康。
6、加工質量對毛皮質量的影響:毛皮初加工和深加工對其質量亦有很大影響。初加工中尤應注意下列幾個問題:
毛皮成熟簽定和適時取皮應準確進行皮獸個體的毛絨成熟簽定,成熟一只取一只,成熟一批取一批。尤其埋植褪黑激素的皮獸更要注意。過早取皮易使皮張等級降低,過晚取皮則影響毛絨的靈活和光澤。
6.1開襠:開襠要正。否則影響皮型的規范,也降低皮張尺碼。
6.2刮油:刮油要凈,尤其頸部要刮凈,否則影響皮張的延伸率或干燥后出現塌脖的缺陷。
6.3上楦:上楦要使用標準楦板,上正規范的商品皮型。
6.4溫濕度:干燥的溫濕度適宜,最好采用吹風干燥,其它用熱源干燥時溫度和濕度均勿超高。否則悶板而掉毛,將嚴重降低皮張的質量。
6.5正確的整理和包裝:干好的皮張及時下植、洗皮、整理和包裝。洗皮不僅除去毛絨上的塵埃污物,而且明顯增加美觀度。整理包裝時切勿折疊和亂放,保持皮張呈舒展狀,勿用軟袋類包裝。動物醫學綜上,影響毛皮質量的因素很多,人工養殖上必須采取選種、育種,加強飼養管理,創造適宜的環境條件和提高加工質量等綜合性技術措施,來努力提高毛皮質量。
7、小結
綜上所述,影響毛皮質量的因素很多,人工養殖上必須采取選種、育種,加強飼養管理,合理的日糧搭配,創造適宜的環境條件和提高加工質量等綜合性技術措施,來努力提高毛皮質量。一直以來,相同品種的貂皮、狐皮,國產皮價格總要比進口皮低。從表面上看,是由國產皮質量差、尺碼小而導致,其實究其根源,還是因生產中提供的飼料營養水平低、品種選擇所致。所以,養殖生產中應選用高營養水平的飼料并制定合理的日糧配比,選擇優良品種、進行合理化飼養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毛皮動物健康高產并生產出優質毛皮,從而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