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貂養殖現狀及養殖周期
水貂養殖業的現狀
我國水貂飼養業大致經歷了國家扶持發展階段(1956—1978年)、規模發展階段(20世紀80代)和發展調整階段(20世紀90年代以來)。自1956年以來,國家陸續支持在東北、華北、西北和華東等地建立水貂飼養場,到1978年底,種貂存欄數達30萬只,水貂養殖場2000余個,年產貂皮75萬多張。1980年開始,出現了許多個體養貂戶,使水貂的養殖規模迅速擴大。
1988年我國水貂養殖規模創歷史水平,全國水貂飼養場發展近3000個,種貂300多萬只,取皮600萬張,出口水貂皮330萬張,換回外匯約2億美元,水貂皮生產量占世界總產量10%以上。1989年以后,我國外貿體制進行了相應的改革,水貂皮等珍貴毛皮由統一出口變為放開經營,再加上后期的盲目發展等多種原因,我國的毛皮動物養殖業出現連續5年的低潮。
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改革開放的快速發展和市場經濟建設,部分率先富裕起來的人們帶動了國內的毛皮消費,使水貂動物養殖引起人們更多的關注和重視,也使迅速由貂皮出口國轉變為貂皮消費國和進口國。
在短短幾年,全國范圍的水貂動物養殖業發展迅速,尤其山東、遼寧、黑龍江、河北等地的民營養殖業異軍突起。其中部分養殖場(戶)已開始進行規模發展,并主動尋求科技支持和改進飼養管理方式。
近幾年來,由于養殖應用技術的進步,推動了水貂動物的迅速發展。一些縣市的水貂動物養殖業已經成為支柱產業。因為毛皮業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外向度非常高的產業,它的發展直接帶動了農業結構的調整,促進了農民增收,同時又為國家賺取了大量外匯。
近年來受市場需求刺激,的水貂皮產量猛增,2005年水貂皮產量達800萬張,占全球水貂皮產量19.9%。2006年,水貂皮產量大3200萬張。人工養殖的野生動物毛皮已經廣泛而充分地滿足了消費需求,毛皮動物養殖極大地促進了我國野生動物資源保護。
我國目前除了少數幾家大型的水貂養殖場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外,大多數農村小型的家庭式人工飼養水貂的品種相對落后,因此,提高水貂種群質量的管理意識非常的重要。
水貂養殖周期
水貂養殖周期為一年,那么水貂一年的生產周期是怎樣劃分的?為了便于進行生產管理,依據水貂生理特點,其1年的生產周期劃分如下:
①準備配種期:自9月下旬至2月下旬。
②配種期:3月份。
③妊娠期:自3月中旬至5月中旬。
④產仔哺乳期:自4月中旬至6月上旬。
⑤公貂恢復期:自3月下旬至9月中旬。
⑥母貂恢復期:自6月中旬至9月中旬。
⑦幼貂生長期:自6月中旬至9月中旬。
⑧冬毛生長期:成年貂、幼貂自9月中旬至11月中旬。
⑨取皮期:幼貂都自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