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生豬養殖扶持政策或威脅糧食安全
在豬肉價格不斷高漲的熱浪中,7月份,國務院常務會議出臺了一系列扶持生豬養殖的政策措施,國內多位業內人士表示,政府過分追求生豬規模養殖化可能會威脅到下一步我國糧食安全戰略。
按照中國生豬預警網首席顧問馮永輝等專業人士的說法,目前國內規?;B殖主要是三大"洋"品種,分別是,杜洛克、長白和大約克,業內有種簡稱叫"杜長大"。"杜長大"與我國傳統的豬種不同,在飼料的配比上,"杜長大"等洋品種都有較為嚴格的"高"要求,玉米占到了65%、豆粕22%,麩皮等其它13%,而我國傳統的豬種則基本都有耐"粗飼"的特點,對飼料的配比要求比較寬泛,土豆、紅薯、酒糟等都可以作為豬的主要飼料。
在養殖周期上,從豬仔到成熟出欄,"杜長大"等洋品種的成熟時間一般只有5個月,而我國傳統的豬種卻需要7、8個月,正式因為養殖周期短的優勢,因此我國規?;B殖的豬種90%以上為"洋"品種。很明顯,隨著未來規?;B殖隊伍的不斷壯大,"杜長大"等洋品種所占的比例會越來越高。
據馮永輝所說,由于"杜長大"等洋品種有潛在的藍耳、偽狂犬等疫病,我國在引進這些豬品種之后,原本沒有的一些類似藍耳、偽狂犬等生豬疫病開始在國內各地大量出現,"杜長大"等洋品種在給我國生豬養殖帶來高產的同時,同時也埋伏下一些隱患。
除了帶來新的、復雜的生豬疫病之外,馮永輝最擔心的在于,我國每年出欄生豬約6.67億頭,以每頭生豬吃350公斤飼料計算,一年就需要2100億公斤飼料。一旦未來"杜長大"等高耗糧的洋品種控制中國市場之后,我國大豆進口需求將會繼續猛增,對進口玉米的需求也會大幅度上升。
中國飼料工業協會的一位負責人也表示,中國大豆需求對外依存度已經高達78%,是是世界第一大豆進口國,去年我國玉米進口也創下新的記錄,他預計未來5-10年之內,中國玉米也將會上升至世界第一。
事實上,根據本網最新的了解,到目前為止,今年我國玉米進口量已經超過去年,僅僅是中儲糧獨家從美國進口的玉米,上半年就簽訂了100萬噸的訂單,7月份又一次性向美國訂購了53.34萬噸玉米,8月上旬,中儲糧再向美國收購5.59萬噸玉米。
據中儲糧內部人士所說,中國進口玉米的到岸完稅價與國內玉米現貨價差由上月的373 元/噸,縮減為目前的276元/噸,雖然進口玉米并無利潤可言,但是考慮到今年國內玉米供給嚴重不足,除了加大從美國進口玉米的數量之外,我國還在阿根廷、緬甸、老撾等國積極拓展進口玉米資源,目的就是儲存更多的進口玉米,以緩解國內需求矛盾。
對于馮永輝等專業人士對"洋"品種豬占領中國市場的擔憂,農業部一位官員告訴本報,從2007年開始,農業部就組織成立了專門研究育種和疫病的生豬研究專家組,2009年,
農業部又制定了《全國生豬遺傳改良計劃(2009-2020)》及其實施方案,明確了我國種豬改良的思路、目標和主要任務。政府方面將爭取用十年、乃至二十年的時間,努力使我國的種豬生產水平進入國際先進前列。
前述農業部官員還表示,按照歐美等國家通行的做法,都是在政策上傾力扶持大規模生豬養殖。對于很多人對補貼政策監管提出的質疑,該官員表示,相關部門也將會進一步改進、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