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肉鴿產業存在問題及建議
摘要:經過近40年發展,鴿業已成為珠三角特色養殖產業。雖然廣東省種鴿存欄量和乳鴿出欄量均位居全國第一,但當前,廣東省鴿業也逐漸暴露出人才匱乏、管理效率低,養殖分散,產業鏈不完整等諸多問題,本文分析了制約廣東省鴿業發展的問題,從“提質”和“增效”兩方面探討了加快廣東省鴿業轉型升級的方法,為實現廣東省鴿業可持續發展提出建議。
關鍵詞:鴿業 提質增效 可持續發展
世界鴿業看中國,中國鴿業看廣東。廣東省擁有著適宜肉鴿生產的地理氣候條件與獨特的產品消費市場。2021年全國乳鴿出欄量6.1億只,其中,廣東省全年出欄乳鴿超過3億只,種鴿存欄量約2100萬對,種鴿存欄量與產量均占國內產量半壁江山。但是,在肉鴿產業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中,逐漸暴露出許多阻礙行業健康發展的問題,應該引起廣大肉鴿產業從業者的足夠重視。
一、廣東省鴿業存在的問題
經過近40年發展,鴿業已成為珠三角特色養殖產業。雖然廣東省種鴿存欄量和乳鴿出欄量均位居全國第一,但廣東省肉鴿產業一直存在“小規模,大群體”的問題,廣東省種鴿存欄5000對以下的小規模養殖場占全省肉鴿養殖企業(戶)的80%,存欄超過5萬對種鴿的規模化養殖場不多,難以產生規模化效益。
另外,由于規模化程度低,因此雖經過了近40年發展,廣東省肉鴿目前仍是傳統勞動密集型行業,對人力依賴程度高,管理粗放、人工操作步驟繁瑣,生產模式落后,生產效率較低。散養戶缺乏專業技術和理論知識,因此大部分鴿場設計布局不合理,飼養密度大,生物安全措施不重視、不規范,導致疫病防控難。
而且,在預制菜蓬勃發展的當下,肉鴿產業的加工產品卻較少。肉鴿產業鏈融合程度低,品牌意識弱也是阻礙鴿業發展的主要問題。綜上所述,廣東省鴿業當前最大風險為人才匱乏、管理效率低下,以數量取勝而非以產品質量取勝,造成養殖規模、水平差別較大。因此,加快廣東省鴿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是實現鴿業可持續發展的當務之急。
二、廣東鴿業“提質”的方法
(一)鴿場精細化管理及成本控制
鴿業以往因價格行情平穩,大多數養鴿戶對于飼養成本不敏感,忽略了飼養生產規范化、日糧營養成本標準化、生產模式流程化和科學生產數據化等管理對成本控制的重要性。目前肉鴿養殖的飼料及用工成本不斷上升,控制生產成本成為決定鴿場盈虧、收支平衡一個較為重要舉措。據筆者調查了解,廣東省梅州某鴿場創新運用種鴿批次化生產模式,逐步實現管理及生產數據精細化、操作標準化。在實施批次化生產模式后,該場種鴿產蛋率由原來的每月2.30個提高至2.65個,種蛋受精率從原來的89%提升至94%,如果以鴿場存欄1000對種鴿計算,經濟效益可提高15%。
實施批次化生產的優點主要有:①每批次種鴿任務分工明確,孵化期種鴿無需哺育乳鴿,哺育期種鴿無需全周期孵化,提高了種鴿生產性能。②運用批次化生產模式后,可以對分工任務不同的種鴿組別進行精細化飼料配方、保健方案控制,從而節省了飼料和動保用品費用。該模式有效提高種鴿生產效率,也更容易實施數據化科學生產管理,為實現生產標準化提供了更方便條件。
因此,引入肉鴿飼養規范化、標準化和流程化有助于減少浪費,提高生產效率,控制乳鴿出欄成本,是推動鴿業持續發展的方向。
(二)鴿場管理中引入新技術及手段
隨著信息化科學技術的發展,近年來許多養殖企業都開始采用信息化手段進行生產管理,特別是在養豬等傳統畜牧業中應用廣泛,但在肉鴿養殖上,相關技術并未得到充分應用,信息化水平落后。在肉鴿生產管理過程中引入計算機信息化管理,利用先進設備采集現場環境數據,結合計算機、養殖經驗與行業大數據加以分析,準確掌握鴿場生產動態,做到提早發現問題,根據數據、經驗判斷得出有效解決方案,可以大大提高信息獲取的速度,比技術人員快速發現鴿子的問題,及時處理,避免進一步的損失。
另一方面,人員管理引入釘釘或騰訊會議等現代化智能管理系統,利用工作管理系統各模塊實現電子辦公、生產計劃及時溝通、物資申購提前安排和物資調用及時明了等優點,及時規范鴿場人員工作環節可能出現管理不當問題,減少管理漏洞及管理間接成本,是切實可行的鴿場管理新手段。
(三)加強鴿場人力資源管理
廣東省肉鴿養殖還處在粗放的階段,一對夫妻負責整個場的生產管理和銷售工作是大部分散養戶的狀態。隨著鴿場規模化、標準化的發展,鴿場的人力資源管理必須提上日程。
首先,鴿場要建立人員崗位責任制,明確從場長、區長到工人的全體人員職責,然后建立業績評定方案,通過實際操作、生產成績和日常表現觀察等方法,定期對員工進行考核。對照相關制度,對不符合要求的人員安排培訓或轉崗。也可派生產一線技術人員到先進養殖企業學習先進養殖技術及生產管理模式。同時,制定合理的升任制度以激發員工積極性。
對新入職員工,要開展崗前培訓,這是鴿場管理普遍缺乏的環節。崗前培訓應包括企業文化、員工管理制度和考核方案的介紹,以及生產標準和安全知識的培訓,提高養殖場工人的技術水平和安全意識。
三、廣東鴿業“增效”的方法
(一)打造鴿業全產業鏈
構建農業全產業鏈是農業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石。目前,廣東省許多農牧企業如正大、恒興等集團現已形成從農田到餐桌的農業全產業鏈,構筑了強大的核心競爭力。但是肉鴿產業目前還停留在一產水平,可以鏈接二、三產的肉鴿企業很少。
近年來,隨著國家政策支持力度加大,越來越多的肉鴿養殖企業開始發展全產業鏈。以廣東梅州某肉鴿產業園為例,該產業園計劃用6年擴大生產規模,建設生產后端保障,加快完善產業鏈延伸。首期投入800萬元建成可容納2萬對種鴿生產規模并配套生產設施。利用2?3年時間使鴿場擁有規模化生產能力,做到年出欄乳鴿30萬只以上,完成規模化鴿場轉變。期間,飼養管理技術、種鴿留種培育技術和鴿病防治技術需要契合到實際生產管理中并形成模式、熟練運用,完成現代化鴿舍新建工作。第二個2年要致力于擴大養殖后端保障規模,投入500萬元布局乳鴿屠宰加工流水線,做到年出欄乳鴿30萬只以上并形成屠宰量達60萬只乳鴿初加工規模。第三個2年著重發展乳鴿屠宰、產品深加工、品牌打造和營銷等并形成產業鏈規模。此外,還將擴大電商等服務網絡,確保客戶的需求能在當天內得到響應,以卓越的品質服務提升品牌內涵價值。
對企業而言,全產業鏈發展提升了資源利用率,便于統籌管理,穩定收益。而且,通過全產業鏈,肉鴿產品質量實現了可控可追溯,促進了食品安全的閉環管理,產品更值得消費者信賴,從而增加產品的溢價。
(二)加強營銷力度和品牌宣傳
以往,大多數養殖戶只顧生產,忽略了產品銷售,單靠鴿販上門收鴿,銷售渠道單一。近年來,隨著電商平臺,直播銷售的興起,養鴿企業也開始走網上銷售的路子,但由于人才缺乏,經驗不足,成功實現盈利的企業較少。因此,引進和培養優秀銷售人才,對營銷人員進行系統化、專業化實用性培訓,提升營銷人員的整體素質和專業技能,為未來市場拓展培養一批高素質專業人才,對增加鴿企收益,做大做強有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廣東省肉鴿產業的知名品牌少,品牌競爭力低,因此,要積極宣傳肉鴿產品,推動鴿業品牌的建設。目前,鴿業品牌宣傳的主要途徑有:行業協會組織的交流活動,農業、畜牧業產品展銷會等,通過產品展示展覽,講座宣傳等,推廣產品,樹立企業良好形象,建設品牌。除廠以上傳統途徑,還可通過網絡媒體、移動端媒體、數字電視等各種新媒體向用戶提供信息和服務的傳播,為肉鴿產品電商銷售打好媒體基礎。
四、結論
綜上所述,廣東省肉鴿產業“提質增效”應該在鴿場管理和品牌建設等方面下功夫,做到內強外拓,既要有過硬的產品質量,也要有創新的銷售模式,緊跟時代步伐,勇于創新,才能真正做大做強廣東省的肉鴿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