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維向:匠心贊“鴿”
匠心贊“鴿”
——記河南省勞動模范、天明鴿業創始人楚維向
說起勞模,人們看到的往往是他們的榮譽稱號和光輝形象。而現實中,勞模出新出彩的背后,其實是他們一個個辛勤勞動的場景和一把把辛酸的汗水或淚水。
不惑之年的楚維向,用15年時間扎根鄉村故土、埋頭肉鴿養殖領域,終成為如今大名鼎鼎的“鴿王”,他的人生經歷就是如此曲折又豐富。
與大多數農民的兒子一樣,楚維向初中畢業就進工地成了農民工,還先后創業開打印社、電腦店,也經營過婚紗攝影店,均以失敗告終。歷經艱辛,楚維向認定學習才能改變命運,他又到商丘一職業中專學習計算機應用,學成后與人合伙創辦短期職業技能培訓學校、開展勞務輸送業務,賺到人生第一桶金。
從農村走向城市是大多數人的夢想。然而,在城市買車買房、結婚生子的楚維向并沒選擇安居樂業,而又將目光鎖定在了生他養他的農村老家。2009年,楚維向不顧家人反對和親朋“譏諷”,毅然決然回到寧陵縣華堡鎮楚堂村,從500對鴿子起家再次創業。
勞模引領,匠心筑夢。憑著青年人的一腔熱血和執著追求,懷著創業必成的堅定信仰,楚維向以鴿子棚為家,吃住在棚、艱苦奮斗,努力學習、不斷進取,真正做到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專一行,從一個“門外漢”成長為養鴿專家,從一個人創業致富轉變為帶動鄉親、養殖戶共同增收致富,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展現了一名勞模的匠心傳承,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
自學成才 不斷超越
“持續學習才能改變自我、實現人生價值”
“人生的起點可以低,但不能不學習,只有持續不斷學習,才能改變自我、實現人生價值。”這,是楚維向的人生信條。
雖是初中畢業,他卻自學拿到了河南農業大學的本科畢業證;雖是農民身份,他卻成為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雖是農村養殖戶,他卻成為中國大學生創業導師……這就是楚維向不一樣的精彩人生,在拼搏中找到實現人生自我的價值。
2024年中秋假期,秋雨綿綿,楚維向并沒有閑著,他與工人一起在棚內忙著直播介紹其新培育種鴿“天明王鴿1號”的優勢及特點。直播剛結束,他轉身走向一號棚的中藥水熬制處,查看工人是否足量添加中藥,這是通過喝水提高鴿子免疫力的關鍵。出棚徑直走向孵化室,顧不得擦一把額頭上的雨水,他叮囑河南牧業經濟學院畢業的李文凱要認真記錄這批種鴿的孵化數據,這是觀察生產種鴿產量的核心數據。走出孵化室,看著連綿的雨水,楚維向發現已近中午12時,他才匆匆走進辦公室,倒上一杯水大口喝了起來。
這樣的忙碌而有序的勞動場景,是楚維向每天的必修課。短暫的休息中,他的回憶仿佛又回到了20年前,那是他在建筑工地掂泥兜兒、搬磚的場景。他也沒想到,自己的一生會與鴿子緊密聯系在一起。
其實,2006年楚維向就已年收入10多萬元,他與朋友合辦技能培訓學校,恰逢當地勞務市場缺乏技能工紅利期。短短3年,他就成為了年收入約20萬元、有車有房的“老板”。在商丘城區,他與愛人王翠娟選購了一套不錯的商品房,過著安穩幸福的生活。
改變始于2009年,一次楚維向到南方輸送就業學員,在飯店點了一道燒乳鴿,絕美的風味、火爆的生意,瞬間點燃了他的好奇心。楚維向開始與飯店老板“套近乎”,了解到肉鴿營養價值高,并在南方市場巨大。回家后,他又詳細查閱有關資料,發現肉鴿以玉米、小麥等原糧方式飼養,具有投資少、風險小、收益高等特點。農家子弟楚維向頭腦靈活,他想著老家有的是玉米、小麥,養殖鴿子就是一條非常好的致富門路。
沒想到,回老家還沒說完自己的想法,楚維向就遭到了父母的強烈反對。“放著一年20萬的生意不干,回家養啥鴿子?”“人家都是從農村往城市跑,哪有你這樣從城里回農村瞎折騰的?”就連一向性格溫柔的妻子也有些埋怨,她不是怕回老家創業受苦,而是想在城市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長環境和教育條件。
說干就干。楚維向先讓妻子在市里帶孩子,2009年3月獨自返鄉創辦了天明鴿業,選購500對種鴿開始養殖之路。由于養鴿子是個新門路,農村當時基本無可供學習的典型和經驗,楚維向就開始了自學模式,購買了大量有關鴿子養殖方面的書籍資料,還經常上網查詢相關視頻學習。但現實是殘酷的,剛養殖不久種鴿就陸續出現離奇死亡,他用了各種辦法也無濟于事。看著病死過半的種鴿,楚維向卻愈發堅強,他外出找肉鴿養殖專家把脈問診,發現是因為引進的種鴿年齡過小、防疫沒提前做好導致。
不為失敗找理由,只為成功尋辦法。通過自學養殖技術和專家指導多方面結合,楚維向從創業中找到了新方法,那就是每天觀察記錄鴿子的生活習性,一有時間就參加養殖技術學習研討會,慢慢探索出了一套獨具特色的鴿子養殖經驗。其間,楚維向通過參加成人教育考試,成功取得了河南農業大學本科學歷。
天有不測風云。2013年,楚維向的養殖場已發展到5000多對鴿子的規模,一場禽流感差點讓他的勞動成果毀于一旦。受禽流感影響,鴿子一只都賣不出去,留下自己喂養孵化成本又高,楚維向又舉債50多萬元投進去也難以為繼,幾乎到了絕望崩潰的邊緣。
天無絕人之路。楚維向購物時看到超市在促銷賣雞蛋,3元一斤的雞蛋只賣1.5元,一人限買一斤,顧客排長隊購買。楚維向現學現賣,立即動身到南方尋找鴿蛋銷售渠道。由于鴿蛋營養價值高,深受南方顧客歡迎,他在浙江溫州找到經銷商,采用薄利多銷的形式,當時市場價3元一枚的鴿蛋以0.9元一枚批發給經銷商,很快占領了南方部分市場。就這樣,禽流感期間,楚維向靠賣鴿蛋維持了養殖成本,增強了市場抗風險能力。
“‘剩’者為王,我們勞動人民也要細心觀察市場規律,我相信低谷期過后肉鴿市場缺口就會變大,堅持到底才會勝利。”楚維向的預測沒錯,2014年2月肉鴿市場開始回暖,價格一路攀升,讓堅持到底的他贏回了一局。
經歷才能成長,成長才能體會到收獲的快樂。每每回憶起曾經艱苦奮斗、不斷超越的日子,楚維向都會欣慰地說:“幸福都是靠雙手奮斗出來的!”
執著追求 創新奉獻
“勞動人民創造幸福生活、展現自強精神”
國之重器,始于匠心。
何謂“匠心”?楚維向有自己的理解:堅守并熱愛自己的行業崗位,在實踐中用勞動創造價值,用一生去踐行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始終保持一顆為民利民之心。
成功并不意味著可以“躺平”,在創業之路上,楚難向有著自己的執著追求,那就是“帶動更多的人增收致富,提高養殖技術水平,創造更大的勞動成果”。
從兩棚鴿子起步,如今天明鴿業種鴿存欄量10萬對,年產乳鴿180萬只、鴿蛋500萬枚,年產值7800萬元。從一個人奮戰,到目前全場50余名工人共同奮斗,楚維向這一路走得堅定又充實。然而,人總有“吃不消”的時候,正是在自己快“熬不住”的時候,楚維向又發現了一個“門道”。
由于老加班熬眼,容易上火的楚維向常用金銀花泡茶喝。有一天,他在鴿棚發現幾只被工人挑出來單獨治療的病鴿,看到水槽中沒水,他就隨手把自己茶杯里的金銀花茶水倒入了水槽中。第二天,他發現這幾只鴿子的精神狀況明顯好于昨天。是不是金銀花水能治病?抱著試試的想法,楚維向又把金銀花水倒給了鴿子喝,沒想到連續多日后病鴿竟基本治愈。他立即讓工人分出1000對種鴿做試驗,采購了一批金銀花泡水讓鴿子天天喝,觀察一段時間發現,這批種鴿精神狀態明顯好于其他種鴿,常見病癥也明顯減少。
當時,國家正提倡種養結合模式,楚維向就創新思路,流轉150畝地種植金銀花,用金銀花泡水喂鴿子,再用鴿糞作為肥料種植金銀花,實現了種養結合的閉環。現在,楚維向的金銀花種植基地面積已有300多畝,每年聘用周邊200余名村民管理、采摘,年人均增收6000余元,其金銀花種植合作社和養殖基地也先后榮獲國家級農民合作社示范社、河南省級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并被當地相關部門授予農民田間學校、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實訓基地等稱號。
酒香也怕巷子深。楚維向發現,農業也需要創造品牌,品牌才能實現農產品的價值提升。在注冊了“百鴿鮮”品牌商標后,他通過電商把鴿蛋賣向全國,又開發了風味小吃“申氏手撕鴿”,增加了產品附加值,延長了產業鏈條。
種子是“芯片”,對鴿子養殖行業來說,品種更為關鍵。多年來,楚維向不惜花重金從國外引進抗病能力強、繁殖率高、生長速度快、適應性強的美國白羽王、美國銀王、丹麥銀王和歐洲肉鴿,這些品種鴿生長速度快,銷售合格率高,讓養殖效益提升了20%以上。
國外引進的品種鴿雖然達到了降本增效的目的,深耕鴿業養殖多年的楚維向卻高興不起來,他想要培育屬于自己的新品種鴿。楚維向坦言,引進國外的好品種雖然簡單高效,但一味依靠外引卻不是長久之計,一是費用高,二是品種會出現退化,要持續發展,必須培育自己的品種、掌握核心技術。
一個鄉村的“養殖戶”如何搞種鴿培育?楚維向不是靠空想蠻干,而是選擇聯合高校搞科研攻關。天明鴿業成立商丘市高產肉鴿培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通過與商丘師范學院、河南牧業經濟學院等高校以及國內畜牧業、生物領域知名科研機構建立長期戰略合作關系,讓學術研究與養殖實踐充分結合,學以致用,取得了豐碩成果。目前,天明鴿業帶頭自主研發并形成了多項新產品、新技術,15項取得了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所轉化的技術和產品已廣泛應用到肉鴿養殖產業中。新成果的轉化應用,大大提高了肉鴿養殖自動化程度和工作效率,減少了飼喂成本,增加了經濟效益,培育了新質生產力。
科技是動力,創新無止境。天明鴿業持續以市場為導向、以需求為中心、以項目為依托,組建了以楚維向為科技帶頭人的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定期邀請國內知名專家授課,了解和掌握肉鴿新品種培育最前沿的知識,開闊眼界,創新思路。通過多年不斷摸索、試驗,歷經選育、配種,再選育、再配種,逐步培育出了天明高產鴿品系——“天明王鴿1號”“天明白王鴿”“天明銀王鴿”等多個新品種鴿。
2024年7月,天明鴿業祖代種鴿場順利通過省農業農村廳專家驗收組驗收,成為我省首批省級種鴿場,填補了全省無原種鴿場和祖代種鴿場的歷史空白。天明鴿業先后獲評中國科技型中小企業、河南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河南省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培訓基地、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實訓基地等稱號。
接觸過楚維向的人都夸他老實能干、待人謙和,而他卻常說:“我這輩子可能成不了專家學者,但我要在養鴿行業做個‘土專家’,有自己的獨門絕技,讓這個行業發展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奮發圖強 熱心公益
“傳承匠心發揮榜樣力量、共創美好時代”
守黨員初心,傳工匠精神。勞模不僅是一個光榮稱號,更是一種精神坐標。楚維向始終相信,只要用真誠和熱愛對待每一天的平凡工作,做好每一件平凡小事,這就是人一生成就的不平凡的大事業。
自2009年返鄉創業,從500對種鴿起步,一個家庭養殖場也能發展成為一家大型現代化養殖企業。楚維向用15年的時間證明,一切皆有可能,勞動創造奇跡。通過持續的科技創新,天明鴿業不斷做大做強,實現了品種優良化、喂養自動化、產品多樣化,創新的“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帶動養殖戶3000余家,年創社會效益1.6億元。為實現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楚維向帶領天明鴿業進行“品牌引領+規模養殖+產品加工+網絡銷售”的全產業鏈開發,與河南牧業經濟學院開展校企聯合,在全省首家把硒元素應用到養鴿上,開發了“富硒燒鴿”“富硒鴿蛋”等產品。
在品種培育領域,天明鴿業一直在創新,鴿子配對繁殖的雙母配對技術就是成果之一。大家都知道,鴿子是專一的配對繁殖家禽,素有“一夫一妻”的忠貞美譽。楚維向介紹,鴿子一般是自然配對,全部完成配對需3個多月時間,這期間浪費種鴿資源和飼料投入,且自然配對會造成約3%的殘次率。為縮短配對時間,提高配對成功率,天明鴿業開展了DNA公母鑒定技術探索,通過DNA鑒定盡早分清公鴿母鴿,提高繁殖效率。鴿子滿月后按照1比1的比例進行選育,3個月就可以分棚散養,5個月就可以上籠配對,有效縮短了配對時間,在1個月內完成全部配對,殘次率可降到0.3%以下。同時,他們還利用DNA技術實現了雙母配對,產蛋率提高近1倍,減少了飼料投入,提高了產蛋率和出欄率,養殖效益增加了1倍。
“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幫著農民賺”,這是楚維向堅守的原則。從創業之初到如今,特別是在前幾年的脫貧攻堅戰中,楚維向嚴格以一名共產黨員和人大代表的標準要求自己,積極擔當作為,利用自身優勢,創新產業帶動、企業代養、轉移就業等多種帶貧增收模式,帶領全鎮600多戶貧困群眾靠肉鴿養殖走上了致富路;以養殖企業為龍頭,與貧困戶簽訂肉鴿養殖、回收協議,實行六包模式,幫助1357戶2142人脫貧增收;采用“托管代養”帶貧模式,即政府出資、合作社代養、貧困戶收益,讓210戶貧困戶“坐”享分紅,脫貧致富;陸續舉辦技能培訓200余次,受益農民學員上萬人。
特別是被授予勞動模范稱號后,楚維向更是自覺將公益擔在肩、處處走在前,積極參與每年的“99”公益日及“鄉村振興、豫善同行”等公益活動,連續多年累計捐款捐物價值120多萬元。
創業成功,總有人勸楚維向應該歇歇啦。而楚維向卻認為,生命不息,勞動不止,這已成為融入他血脈的一種習慣、一種熱愛。(本文有刪節)
編輯:岳含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