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登貂農向科學管理要效益 貂皮銷售喜人
進入8月份以來,毛皮市場價格出現較大波動。8月中旬,每張公貂皮賣價達到了410元,每張母貂皮也達到了270元;而到了8月下旬,價格又急速下跌,每張公貂皮價格為320—350元,每張母貂皮售價僅為200元左右。
面對起伏不定的毛皮市場,養殖戶如何有效地規避市場風險,取得最大的經濟收益?為此,記者來到了全國特種動物養殖基地——侯家鎮,采訪了該鎮的水貂養殖大戶、個體養殖戶和貂皮經紀人,聽聽他們的生意經。
劉魯波:該出手時就出手
在侯家鎮,東廒村劉魯波的貂場規模最大,水貂、狐貍和貉子的總存養量達到了3萬只,除了飼養傳統的黑貂外,劉魯波還引進了丹麥的紅眼白、咖啡、珍珠和銀灰彩貂。憑著豐富的養殖技術和對毛皮市場行情的準確把握,2010年秋末冬初的貂皮交易讓他進賬600多萬元。
說起這幾年養貂的經歷,劉魯波說真是一波三折。2002年,劉魯波從文登海運公司辭職回家,投資50萬元開始養貂。由于不懂技術,第一年他家養的水貂平均產仔率不到3只,勉強能保本經營。經過兩年的苦練“內功”,劉魯波掌握了一定的養貂技術后,又新上了近千只種貂。在他的精心管理下,2005年他家的水貂平均產仔率達到了4只。正當他盤算著這一年的收益時,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令他措手不及。那一年,由于他從外地購進的一批鴨肝不新鮮,導致水貂食物中毒。幾天時間,貂場里就死了1500多只種貂,一下讓他損失了200多萬元。
越養越賠,越賠越上,劉魯波的倔脾氣上來了,他就是不相信自己養不好貂。2006年,國際毛皮價格一路上揚,劉魯波的貂場終于見到了回頭錢。到了2007年,國際毛皮市場風云突變,行情大幅“跳水”,特種養殖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流”。這時候,劉魯波根據專家的建議,對水貂品種進行了改良,適時引進了美國短毛黑、金洲黑等優良水貂品種,并與當地水貂進行雜交,成功地選育出了自家的水貂當家品種。
2008年秋末冬初,貂皮市場行情隨著天氣的變冷而一路下滑,每張公貂皮從高峰時的400元跌到了200元,每張母貂皮也降至150元,而每只貂從出生到取皮的飼養成本為140元。在這種情況下,劉魯波果斷決定,先將貂皮進行刮油和(用鹽)拌皮初加工后,儲存到自家的冷庫里,等到市場行情看好時再出售。2009年夏季,貂皮市場行情見漲,劉魯波將儲存的3萬張貂皮拿出來銷售,每張皮比上一年多賣了70元錢,3萬張貂皮出手后為他帶來了200多萬元的收入。
去年11月底,劉魯波引進的丹麥紅眼白、咖啡和銀灰彩貂喜獲豐收,每張貂皮賣到了450元。根據市場考察、上網查閱資料和咨詢水貂養殖專家,劉魯波判斷分析,2011年黑貂皮市場還會有一波較大的起伏,于是他把自家產的6000張黑貂皮全部儲存到冷庫內,待價而沽。
盡管劉魯波已經預測到今年的貂皮市場會有一波上漲的行情,但他沒想到這波行情會來得這么快、這么猛,就在幾天前每張公貂皮上漲到410元時,劉魯波猶豫了一下,認為貂皮會在這一價位上運行一段時間,就沒有急著出手。沒想到,僅僅幾天的功夫,貂皮價格就一頭跌下來了。為此,他一直后悔,當時沒有抓住行情果斷出貨。
殷玉強:向科學管理要效益
“貂皮價格波動較大,每年賣貂皮時,我都會選擇在市場的中間價位出手,既不追高也不就低,這樣一算賬,總是能比別人家多賣一些錢。”與劉魯波的大手筆養貂不同,同為東廒村的水貂養殖戶殷玉強說。
幾年前,當過民辦教師的殷玉強看到村里人養貂都掙到了錢,就把多年的家底拿出來,買了10組種貂,在自家院里建起一排貂舍開始了養貂。由于不懂技術,殷玉強看人家喂貂時加維生素,自己在拌貂食時也往里面加維生素,人家給貂打防疫針,他也跟著去買藥,這樣“照葫蘆畫瓢”跟著人家學著養貂。到了第二年6月母貂產仔時,別人家的母貂接二連三地下,他家的水貂產仔率平均只有兩個多點。加上是高價買進貂種低價賣出貂皮,飼料價格又接連上漲,第一年他連本錢都搭進去了。當一些個體養殖戶紛紛關門轉行時,而殷玉強卻不服輸。轉過年,殷玉強不再跟著人家屁股后面喂貂,除了訂閱養殖技術書刊自學外,鎮里舉辦的水貂養殖技術培訓班,他一場不落,記下了厚厚的一撂筆記,還經常去養貂大戶家里拜師學藝,逐漸掌握了飼料加工、配種和產仔分窩等技術要領,并學會了自己動手給水貂“看病”。這一年,殷玉強養的種貂產仔率達到了4.5只。
近兩年,貂皮市場行情波動較大,殷玉強左右不了市場就把目光放在了對貂場的內部管理上。他先是在市場低迷時對種貂進行了更新換代,然后是根據水貂養殖專家開出的營養配方,合理搭配,為水貂準備了“營養套餐”,同時狠抓了疫情防治,將母貂的產仔率和小貂的成活率提高了一大截兒。
經過幾年的摸爬滾打,殷玉強的貂場現在已經發展到了100組種貂的規模。每年殷玉強都采取和別人串換的方法自留貂種,貂場也沒有雇工,所有活計都由他和妻子干,科學管理又為他節省了10%的飼養成本,每組種貂每年平均6、7只的產仔率,都成了他只賺不賠的秘密武器。
王軍民:牽線搭橋賺大錢
王軍民,侯家鎮資深貂皮經紀人,一年四季幫著河北的貂皮收購商在文登收購貂皮,每成交一張貂皮,他可以拿到3—5元的報酬。
“眼下,貂皮市場炒作的是新上市的老母激素貂皮和去年養殖大戶、貂皮中間商囤積起來的黑貂生皮。”王軍民介紹說。據介紹,一批從河北留史、尚村和大營等地來的貂皮中間商,常年在文登收購貂皮。他們每年的3月中旬開始收購桃花皮(用剩下的公貂取皮);7月下旬起收購老母激素貂皮(養殖戶將產仔率低或生育后不能喂養小貂的母貂淘汰后取皮);8月末到9月中旬收購激素貂皮(小貂出生后,體重長至0.5公斤左右,打激素針,催其快速生長,可提前1個月取皮),10月底到11月收購季節貂(自然成長后的貂皮)。
“據我所知,河北的貂皮販子把我們的生貂皮帶回去以后,并不急著出手。”王軍民介紹,這些貂皮中間商一方面是將生皮囤積起來,待價而沽;另一方面是將生貂皮送進皮革鞣制企業,加工成熟皮后再賣給裘皮服裝加工企業。
在侯家鎮活躍著近百名像王軍民這樣的貂皮經紀人,他們常年帶領貂皮收購商走村串戶收購貂皮,每介紹、談成一筆貂皮收購合同,從中賺取一定的經濟報酬。這期間,他們還要為貂皮收購商提供食宿、交通工具和儲存生貂皮的冷庫等服務設施。同時,還要組織人員對新收購上來的貂進行挑膛、扒皮、刮油和拌皮等初加工后,負責貂皮的儲存保管。
據了解,這些貂皮經紀人除了收貂之外,他們大部分人自家都養貂,而且所建的貂場都在200組種貂以上的規模。這些人不但是水貂養殖業的行家里手,還熟悉貂皮市場行情,手里掌握著貂皮收購商和裘皮服裝加工企業等大量的客戶資源,而且擁有一定的經濟實力,自家都建有一定規模的冷藏場,一次可以儲存幾萬張貂皮。在貂皮市場不景氣的時候,他們可以將自家的貂皮和貂皮收購商收購上來的貂皮經過初加工后,儲存起來,等到市場行情看好的時候,拿出來拋售,每張貂皮賺取30—80元不等的反季差價,都賺到了大錢。
由于受資金、政策等條件限制,多年來,文登的貂皮價格話語權一直掌握在貂皮收購商手里,貂皮值多少錢,除了要看貂皮質量如何外,還要看貂皮收購商的臉。而這些貂皮收購商也抓住一些個體養殖戶消息閉塞和急于變現的心理,隨意壓等壓價,任意操縱貂價,使一些小養殖戶不明就里被他們牽著鼻子走,貂皮價格他們說多少就是多少。
近年來,文登通過組織特種養殖戶與專家面對面交流技術、成立養貂協會和專業合作社等途徑,使養殖戶變得“耳聰目明”了,一些貂皮收購商也感嘆,錢不像以前那么好掙了。
來自河北的貂皮收購商李建利告訴記者說:“現在我們感到文登養殖戶的錢越來越難賺了。一是市場信息的透明度增加了,養殖戶變得有主見了,不再聽我們的一面之詞;二是文登新引進了一批皮毛制品企業,養殖戶可以就近銷售,分流了一部分養殖戶出去;三是文登成立了養貂協會和專業合作社,這些組織不光信息靈通,而且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具備了和我們抗衡的能力。”
“生意經”帶來的啟示
從養貂大戶們的“生意經”中,我們得到了哪些啟示呢?
首先,養殖戶要根據自家的經濟實力量體裁衣搞特種養殖,不要盲目擴大養殖規模和投入固定資產,更不要跟風追漲買貂種建貂場。僅以喂養水貂的小雜魚為例,每公斤由2006年的2.4元,漲到了現在的5.2元,翻了一倍還多,并且價格還在上漲。
其次,養殖戶要掌握市場行情,緊跟市場,適時銷售。不了解行情,只能任人宰割,買家說多少就是多少。貂皮的行情變化快,要隨時通過電話咨詢、上網查詢,掌握最新的市場行情,并學會分析判斷形勢,抓住最佳時機銷售皮張,獲取最大的效益。
第三,養殖品種要與市場接軌,搞好科學養殖。除了要搞好防疫治病外,水貂品種改良、彩貂等新品種引進是關鍵,選好種、選對種,市場認可了才有銷路。同時,要努力降低生產成本,多從內部節能挖潛上下功夫,省錢才能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