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農產品電商發展趨勢分析
農產品是指農業中生產的物品,如高粱、稻子、花生、玉米、小麥以及各個地區土特產等。電子商務是指通過使用互聯網等電子工具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的商務貿易活動。農產品電商是指以電商手段實現農產品銷售目的的經營活動。 農產品電商向來被視為電商中滲透率較低的行業,據業內人士估算目前我國農產品的網購滲透率低于5%,遠遠低于服裝、3C數碼等超過20%的滲透率,行業前景廣闊。 本文就農產品電商的發展趨勢分析如下。 1 標準化 標準是為了在一定的范圍內獲得最佳秩序,經協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認機構批準,共同并重復使用的一種規范性文件。農產品標準化對于農產品電商化具有基礎性的作用,已經日漸成為農產品電商發展的趨勢之一。通過標準化,可以使得電商買家在未見實物的前提下迅速了解商品、增強信任,最終刺激購買、提高轉化率。 目前農產品電商中“標準混亂”的瓶頸可以通過制定并執行農產品標準(國家標準、地方標準、行業標準、企業標準等)的手段來加以規范,具體包括規格大小(如咖啡的每百克顆粒數,顆粒數越少則表示品質越好)、農藥殘留(如農技部門認定的指標標準)、甜度指標(如甜度在X度以上)、產地保證(如原產地證明)等。 2 冷鏈化 冷鏈是指某些食品原料、經過加工的食品或半成品、特殊的生物制品和藥品在經過收購、加工、滅活后,在產品加工、貯藏、運輸、分銷和零售、使用過程中,其各個環節始終處于產品所必需的特定低溫環境下,減少損耗,防止污染和變質,以保證產品食品安全、生物安全、藥品安全的特殊供應鏈系統。 農產品電商中利潤率較高的三個品類是果蔬、肉類和水產品,上述品類的操作均需要冷鏈物流的參與。近幾年來,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的規模快速增長。當前我國生鮮(果蔬、肉類、水產品)品類的冷鏈流通率,分別為22%、34%、41%,冷藏運輸率分別為35%、57%、69%,與發達國家平均水平差距巨大。預計到2020年,我國冷鏈市場規模可以達到4698億元,年復合增速達到25%,冷鏈物流行業正在進入快速上升通道。 3 品牌化 現代營銷學之父科特勒在《市場營銷學》中將品牌定義為銷售者向購買者長期提供的一組特定的特點、利益和服務。對于消費者而言,品牌是用以識別貨品及服務最簡單的標識。農產品屬于典型的“有產地、無品牌,有品牌、無名氣”的品類,因為大部分中小農產品電商經營者難以負擔品牌建設與推廣的巨額費用,公用品牌或許可以為農產品品牌化探索一條另類的道路。 為了把麗水“低小散優”的農產品整合起來拓展市場,把“農產品”變“商品”、把“山貨”變“網貨”,當地需要一個品牌來引領、統籌與背書,“麗水山耕”區域公用品牌因此應運而生。“麗水山耕”是國內首個覆蓋全區域、全品類和全產業鏈的地級市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2019年“麗水山耕”銷售額約57億元,平均溢價超30%。 截至2019年10月,“麗水山耕”合作主體852家,合作基地1122個,參與“麗水山耕”母子品牌運作商標580個,榮獲“2018中國區域農業品牌影響力排行榜”第一名。“麗水山耕”實行的是全程溯源、源頭管控,從根本上管住了“舌尖上的安全”。 4 當地化 為了突破農產品電商中物流太貴的瓶頸,當地化是一種較為有效的手段。美國生鮮電商GrubMarket是一家由華人徐敏毅創立的公司,專注于本地有機生鮮食品,連接農場主與顧客。GrubMarket在交易中承擔了收集訂單、運送及客戶服務部分,并從中抽取傭金。 GrubMarket還增加了B2B業務,給餐館及大型科技公司供貨。這家坐落在美國舊金山、主打網絡訂購有機食物的生鮮電商,已經做到每月500萬美元的銷售額,單品的毛利潤普遍在30%以上。 以有機櫻桃為例,有機櫻桃在Whole Foods(全食超市)的價格約為每磅10美元,而農場主賣出的批發價一般只有1-2美元左右。假如農場主把櫻桃賣給GrubMarket,這個價格能夠上漲到3-4美元;而GrubMarket最終給到消費者的價格是每磅5-6美元,與全食超市的10美元價格相比,價格極具競爭力。GrubMarket已經入選美國最著名的孵化器Y Combinator,2020年銷售額預計可以突破1億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