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肉禽產業發展及展望
剛從“鼠”年中穿越過來的肉雞和肉雞產業,能不能在2021年真正飛到“牛”背上去?這是最近很多業內人士聚精會神思考和討論的熱門話題。現在談肉雞,已經不僅僅是“快大型白羽肉雞”那么單一了,還包括“黃羽肉雞”(地方品種、培育品種、引入品種)、“817肉雜雞”、地方肉蛋兼用型土雞等等。 白羽肉雞 從種源上來看,2021年父母代依然很多,依然需要去產能,否則就不可能看到好的行情。白羽肉雞去產能,也不是一件輕松的事,集團公司、一條龍企業和規模化養殖場之間的博弈,會涉及多個專業、多種人才、技術、經營、管理、資本等等,這些都會直接與成本相關聯、與風險和優勢相呼應。白羽肉雞在肉雞中是飼料轉化效率最高的,養殖模式和養殖技術也是最先進、最成熟的。雞肉屬于白肉,盡管適合于各個年齡段的健康消費,依然要面對消費萎縮和遲緩的窘迫,飲食習慣需要改變、改變需要更多的時間。越是年輕人,越是喜歡吃雞肉,比如肯德基、麥當勞系列,比如雞翅、雞腿和雞產品的燒烤系列。在新的一年里,可以確定的是白羽肉雞依然會有半年的時間飽受疫情騷擾,在高風險中堅持,真的是不容樂觀;至于行情如何,那得看拼殺的激烈程度,行情起伏越大,拐點出現得越早。老虎和兔子打架,一會的事;老虎和獅子打架,肯定是兩敗俱傷,需要更長的時間;當產業受到大資本驅動和控制的時候,競爭真的是拼命,充滿了血雨腥風。另外,肉雞肌—胃腺炎、支氣管栓塞、多種類型的禽流感、各種混合感染、繼發感染、二重感染等,都在潮起潮落中侵蝕著養殖戶的利潤、利益和肝膽,何況還有意想不到的黑天鵝和灰犀牛事件。不管是主動去產能、還是被動去產能,都會面臨太多的無奈和失敗,這里的失敗不僅僅是養不好的問題,也包括養好了也會賠錢的問題。記得2018-2019年有人曾和我說:趙老師,我們養不好都能賺錢。我告訴他:很快你就會知道養好了也有賠錢的時候。規則受規律控制,規律就是供求。 黃羽肉雞 從良種繁育、發展規模和勢頭上來講,已經和白羽肉雞不相上下。目前來看,黃羽肉雞更適合南方的氣候和消費習慣,出于公共衛生和疫情防控的需要,農貿市場次第關閉以后,誰殺、在哪殺、怎么殺?成了一個十分迫切和亟待解決的問題。毫無疑問,冷鏈是肉類食品安全的保障(新冠疫情期間進口冷凍產品除外),不管是屠宰、預冷、冰鮮、還是冷凍,都需要與之配套的資源,這個資源牽扯面很大,需要一段時期過度,這種過度需要配套建設和大投入。黃羽肉雞有區別于白羽肉雞的特點,那就是其獨特的色香味和消費認知,比如白切雞、炒雞、炸雞、各種調理、風干、煲湯等等,這種認知和趨勢可能會向北方和全國蔓延,就像很多北方人喜歡上了米線和米飯一樣。隨著產業發展和升級,黃羽肉雞也會從散養、圈養、網養,向籠養過渡。黃羽肉雞的育種、飼養管理、生產水平也會向更高層次邁進。黃羽肉雞將在公司+農戶的基礎上,迅速向適度規模化、絕對專業化、良性產業化升級與發展,但一定要汲取白羽肉雞產業化發展中的經驗教訓,力求做得更專業、更好,走得更穩、更遠。同時黃羽肉雞產業一定要學會走有計劃市場經濟發展的路子,避免更多的盲目性,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人的心永遠都比胃大”,泛濫了一樣成災。 817肉雜雞 嚴格來講817肉雞算不得品種,更談不上是良種,充其量就是雜交一代,而且都屬于民間“藝術”,817父本和母本也不固定,應該是“父母代肉公”+“商品代蛋母”的組合,這種組合最大的問題是種源不固定、不穩定,這種商業行為還談不上專業化。在商業模式操作下,“肉公”未必就是父母代肉公,“蛋母”卻是普普通通的商品代蛋雞。817肉雜雞之所以能得到迅猛和廣泛發展,一定有它的道理,那就是順應了部分消費和食品加工的需求和趨勢,有著白羽肉雞和黃羽肉雞不可替代的特點和優勢。817的產業化,受制于疫情(源頭缺乏凈化措施,垂直傳播的病太多)和行情(養多了也是個麻煩,也面臨去產能的壓力),只有做好了源頭篩選、凈化(檢查、檢測、選配),只有配合好產業升級(專業化基礎上的適度規模化、階梯式籠養),才能進一步提升產業水平,降低成本,擴大競爭優勢。面對形形色色的消費者,有時候,好吃只是一個方面,愿意吃、吃得起、吃出健康更重要。 地方土種雞 在中國,民間家禽基因庫非常多,有廣泛的基因資源和豐富的地方品種、地方良種。這些地方雞種,都有各自的社會認知度、也有美譽度非常好的消費渠道。“地方”品種,最大的“局限”就是“地方”,少了,就搶手、就值錢;多了,就滯銷、就虧本。目前來看,地方品種,就是適合走小規模高端零售的路子,一旦形成中等規模和大規模,就不好消化,就會砸在養殖戶手里。 肉禽發展思路 展望肉雞未來,必須從大的方面研究供求、研究產業和產品結構、研究替代品消費互動、研究進出口貿易、研究社會消費趨勢(消費習慣、消費心理、消費能力、消費潛力),只有跳出行業看行業,才能洞若觀火、游刃有余。 我們不能一味地鼓吹和倡導無限發展的理念,而是要用“動態平衡”的理論來指導未來整個肉雞產業體系的健康發展。所謂平衡,就是產能和產量平衡、產量和銷量平衡、銷量和消費平衡。同時要結合國民消費習慣和習慣演變之趨勢,多關注雞肉與豬肉、鴨肉、牛肉、羊肉、海鮮、水產、雞蛋、牛奶消費之間的消費序列和權重。舌尖上的美味也需要滿足消費者在生理、心理上的動態平衡。未來大數據下的畜牧生產計劃,就是要維持一個總體平衡,生產、消費、生態、升級之間的平衡。平衡發展,有驚無險,這也是健康養殖的關鍵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