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我國兔業的發展
記者:當前,我國兔肉消費與其他肉類相比,有何特征,兔業發展格局如何?
武拉平:從數量來看,我國消費者對豬肉的需求已相對穩定,對禽肉的需求增幅也放慢,但牛羊肉和其他特色肉類的需求增速相對較快,特別是鵝肉、鴨肉和兔肉等都有較快增長。2007年~2017年,肉類產量年均增速為2.27%,豬肉增速為2.38%,牛羊肉增速分別為0.13%和2.02%,禽肉增速為2.74%,但兔肉產量增速則為3.47%,遠高于其他肉類增速。在目前畜牧業經濟發展中,兔產業保持較好的發展勢頭。背后原因有三個:市場需求的拉動、技術進步的推動和產業特色的決定。
我國兔肉消費區域集中在四川、重慶和廣東等地。調查表明,僅四川省就消費掉我國兔肉產量的一多半,而其他多數地區的兔肉消費極少。與其他畜禽肉相比,兔肉營養成分具有“三高三低”的特點,即高蛋白、高賴氨酸、高磷脂、低脂肪、低膽固醇、低熱量。近年來,得益于消費者對兔肉營養價值的認知不斷增強,同時其他肉類產品受禽流感、口蹄疫等因素的影響,消費者對其需求相對受到抑制,因而兔產業得到較快發展。
除了受市場需求拉動外,技術的推動也是兔業較快發展的重要動力。2011年以來國家兔產業技術體系成立,體系集聚了19位全國兔產業研究領域的科學家,在育種、飼料營養、疾病防治、環境調控、加工營銷等方面聯合攻關,并研發了一系列實用技術,同時,依托于崗位科學家和試驗站培訓大批一線養殖戶,大大提高了我國家兔養殖的技術水平和效率。
同時,兔產業本身的特點也引起了政府的重視。兔產業具有“投資少、見效快,易啟動、易管理”的特點。家兔養殖不僅具有綠色、“節糧節地”的特點,還能夠安排就業,因為技術要求不高,中老年勞動力都可勝任。家兔能夠提供優質的兔肉,在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在對高質量產品需求不斷增加的背景下,兔肉能夠很好地滿足這一趨勢。
記者:就當前形勢看,我國兔產業發展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
武拉平:從當前形勢看,我國兔產業發展的機遇有很多,我覺得可以歸結為四個方面:市場需求潛力大,產業發展動力足;節糧節地低污染,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符合經濟發展新常態;品種資源優勢明顯,科技支撐保障充足;政策扶持力度加大,產業環境逐步改善。
機遇與挑戰并存,兔產業面臨的挑戰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一是產業波動大,挫傷了養殖戶的生產積極性。兔產業是我國市場化程度很高的產業之一。由于在農業以及畜牧業中所占的份額較小,各界對兔產業的重視度不夠,甚至連成本收益、市場行情等方面的統計都缺乏,這樣也就難以做到科學地監測和引導。
二是良種繁育體系建設滯后,種兔市場需要規范。一些地區品種改良缺乏戰略性思維,盲目雜交,導致一些地方優良品種資源退化甚至流失,得不到有效保護,所以一些規模化兔場的優良種兔只能依賴進口,嚴重制約了我國兔產業發展。
三是養殖方式落后,技術水平和標準化問題亟待提高。目前我國家兔養殖主要以中小規模兔場為主,初步估計,年出欄1萬只以下的兔場(基礎母兔約300只)其出欄量約占全國家兔出欄量的70%。四是疫病依然時有發生,養殖風險較大。如何引導中小規模兔場進行科學養殖,減少兔病的發生,已成為兔產業發展中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目前在兔舍兔籠、家兔出欄、飼料配方和營養等方面標準制定和推廣亟待推進。
責編:劉美玲 夏鈺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