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岔黑豬為何吃不下“超級大單”
素有“南太湖,北里岔”之稱的膠州里岔黑豬,因品種純正、肉質好贏得好口碑,一度風靡島城。十余年來,任憑豬肉價格起伏動蕩,里岔黑豬肉價一直“巋然不動”,零售價80元一斤、會員價50元一斤,成為豬肉市場上的獨特現象。聲名遠揚的里岔黑豬也引來互聯網巨頭京東商城的關注,前來調研后欲將里岔黑豬納入自營產品,開出年采購20萬頭以上的“超級大單”,但里岔黑豬養殖戶們卻沒人敢接單,這是咋回事呢?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三季度末,膠州市共存養里岔黑豬1.2萬余頭,其中能繁母豬為0.11萬頭,2019年出欄(銷售)2萬頭。京東自營針對里岔黑豬采購門檻為20萬頭,以膠州里岔黑豬目前產能遠遠達不到,這就導致到嘴的“大蛋糕”吃不下。
吃不下京東大訂單,深深刺痛了膠州市里岔黑豬主管部門及養豬大戶們的神經。俗話說:“站在風口上,豬也能飛起來。”里岔黑豬的新風口又是什么呢?
價格雖高但普通養殖戶不愿意養
里岔黑豬因肉質好、價格高被喻為“豬中貴族”。受非洲豬瘟和新冠肺炎疫情等眾多因素影響,普通豬肉價格自去年9月持續攀升,一度創下36元/斤的高價。即便如此,普通豬肉最高價也未“摸高”到里岔黑豬肉50元/斤的會員價。
趙波是青島里岔黑豬繁育基地的董事長,開辦規模化保種場,他是青島第一人;開專賣店銷售里岔黑豬肉,他也是“首開先河”。提起里岔黑豬,他霎時打開話匣子。
“里岔黑豬優點很多,肉質好、發育快、瘦肉率高,并且具有比普通豬多1-2個胸腰椎的獨特性狀,這也是我國唯一、世界第二個有多肋性狀的豬種,被有關專家譽為‘國寶’。”趙波說。
但趙波也提到,對養殖戶來說,里岔黑豬缺點也很明顯,頭大、骨粗、皮厚、斜尻,這使得里岔黑豬比普通豬出肉率低。以200斤的豬來做比較,普通豬能出70至80斤肉,里岔黑豬只能出50至60斤肉。
另外,里岔黑豬的飼料“報酬低”。“普通豬吃2.7斤飼料就可以漲到1斤毛豬,而里岔黑豬需要吃3至3.5斤才行,簡單說就是‘吃料多,長得慢’。”趙波稱,純種里岔黑豬生長周期長,普通豬6個月就可以出欄,而里岔黑豬則需要8至10個月。
通常來講,肉價高會激發養殖戶的飼養熱情,但里岔黑豬卻不一樣。趙波透露,飼養成本偏高,無形中抬高了里岔黑豬的銷售價格,但讓養殖戶飼養熱情降溫的關鍵因素還是市場需求量少。里岔黑豬肉價格偏高,每斤不低于50元,屬于高端消費品,主要是高收入群體購買。但高收入群體畢竟只占消費者中的少數,所以里岔黑豬銷量不高。“普通養殖戶也缺乏推廣能力和市場銷路,養出來豬沒法高價賣出去,這使得他們積極性不高。”
保護為主但也在推進產業化
“簡而言之,里岔黑豬肉其實就是一塊豬肉,但它又不完全只是塊豬肉。”12月4日,在位于膠州市里岔鎮219省道的繁育基地,趙波說了這句“模棱兩可”的話。他進一步解釋說,目前里岔黑豬并不僅僅是商品豬,它還是國家級豬種資源保護品種,具有傳承保護的意義。
據膠州市農業農村局所屬的里岔黑豬研究開發中心介紹,里岔黑豬歷史悠久,新中國成立后,古老的膠州黑豬正式被命名為“里岔黑豬”,從此進入了里岔黑豬的選育和提高階段。1983年里岔黑豬被列入山東省家畜品種志,1985年被農業部列為重點推廣的優良地方豬種,并列為國家一類畜種資源重點保護,2000年8月作為山東省唯一地方豬種被列為國家級豬種資源保護品種。今年5月29日,在農業部公布的897個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品種名錄中,里岔黑豬名列第43位。
“做好里岔黑豬的保種選育和提高工作,這是我們的一號工程。” 里岔黑豬研究開發中心主任管瑛在受訪時“開門見山”。改革開放以來,里岔黑豬得到農業部、省、市有關領導和專家的高度重視,膠州市也把里岔黑豬的發展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專門成立領導小組,研究制定全市里岔黑豬生產發展規劃、扶持政策及保護、繁育和推廣措施。膠州市農業農村局專門成立里岔黑豬研究開發中心,負責全市里岔黑豬保種選育,目前全市共發展有2處保種場、1處種畜禽場和5處擴繁場。2處保種場分別是取得國家級保種場資質的青島里岔黑豬繁育基地和取得省一級種豬場資質的膠州市茂華里岔黑豬良種場;1處種畜禽場是青島膠河源農產有限公司。
管瑛提到,膠州市自2012年開始每年撥專款200萬元用于里岔黑豬產業發展,促進里岔黑豬保種選育和產業化發展進程。目前,膠州市認定的5處擴繁場年出欄商品育肥豬4000余頭,加上3處保種場(種豬場)出欄的以及社會上散養的里岔黑豬,全市年出欄規模達2萬余頭。產品銷售方面,里岔黑豬養殖企業采取設立直營店、專賣店、超市專柜等形式,實行會員制營銷模式,上述8家規模場共在膠州、青島、濟南、淄博等地設立了23處直營店(超市專柜),2019年銷售里岔黑豬肉700多噸,產值約1億元。
“與南方部分地區黑豬產業相比,我們的產業化規模還不高,這點我們必須要承認。傳承保護和開發里岔黑豬并不矛盾,如何更好開發黑豬產業,這對膠州而言任重而道遠。”管瑛如是說。
培育新品加速提升產業化規模
業內人士表示,像膠州里岔黑豬一樣,全國大多數黑豬產業發展普遍面臨發展困境。因為傳統的選育方式依然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養殖效率低下導致成本過高,終端黑豬產品價格又普遍昂貴,讓黑豬只能成為少數人的選擇。
膠州市農業農村局及膠州市養殖大戶做過很多調研,要保持目前里岔黑豬的養殖品質,只能做高端產品。但做高端產品,銷量就上不去;要講究品質,價格就太高,50元/斤以上的豬肉,普通工薪階層接受不了。未來,里岔黑豬肉只有越來越多地走向百姓餐桌,才能讓產業化規模提升上來。
要想快速實現產業化,第一是價格降下來,第二是規模提上來。管瑛表示,在這方面已有“他山之石”,作為“黑豬全產業鏈第一股”的浙江青蓮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青蓮食品”)做法頗有借鑒意義。青蓮食品從2001年創立至今,持續20年深耕在生豬產業上,搭建起涵蓋良種繁育、種豬繁育到終端銷售的完整產業鏈,年產值已超過45億元。值得一提的是,青蓮食品以“太湖豬”大類群中的典型代表——嘉興黑豬為基礎開發優化品種,旗下有1500多個品牌終端,打造的“膳博士”品牌成為長三角領軍生鮮品牌,浙江十大豬肉品牌;打造的太湖黑品牌成為新零售盒馬中的明星產品。
“我們正借鑒嘉興黑豬的成功做法,培育‘里岔長黑豬’新品種。”管瑛表示,膠州將引入巴克夏種公豬,通過雜交選育培育里岔黑豬新品種——“里岔長黑豬”,在保證肉質基本不變的情況下,提高生長速度、出肉率和瘦肉率。她提道,黑豬新品種培育是項大工程,要等到新品種性狀穩定下來是個很漫長的過程,通常需要8年到10年,因此他們采取的培育原則是“邊培育邊開發”,由此加速里岔黑豬的產業化發展速度。
對于培育新品種,趙波等養殖大戶非常認可。培育新品種后,可以通過“利益分享型”模式來推動產業發展。“我們可以牽頭成立黑豬生豬專業合作社,投資新建示范養殖基地,引導合作社成員或小散農戶進入養殖基地從事生豬養殖,通過把小而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形成規模效應,最終提高農戶收入。”趙波說。
膠州市茂華里岔黑豬保種場負責人魏飛表示,新品種推廣后,他們將組織合作社社員或農戶以眾籌的形式租賃養殖基地,讓農戶獲得一定比例的基地運營利潤分紅,提高他們的參與積極性。今后,還將嘗試建設里岔黑豬市集,形成“品牌+渠道+基地”銷售新模式。
黑豬產業融合發展或是崛起之路
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舉措。這場融合大潮承載著近9億農業人口的堅守和希望,而集成先進要素和先進生產力的龍頭企業,自然成為最有力的示范和引領力量。
“推動里岔黑豬產業化發展刻不容緩,除了政府財政引導支持,還需要切實可行的舉措。”在膠州市里岔鎮黨委書記時海濤看來,培育新品種是加速里岔黑豬產業化的重要路徑,但推動里岔黑豬產業一二三產業融合才是根本。接下來,可以膠州里岔黑豬原種場等大型龍頭企業為依托,以自建、共建基地的方式推進養殖基地建設,實現高品質肉制品的穩定供應,并通過向肉制品精深加工品類的延伸、品牌類生鮮超市終端的擴張、建設黑豬研學觀光基地等舉措,不斷拓展延伸產業鏈。通過種豬繁育、生態養殖、屠宰加工、冷鏈物流、連鎖銷售、文化旅游等環節,形成橫跨一二三產的產業布局。在這方面,青蓮食品等業內龍頭企業已做出卓有成效的探索,膠州可以借鑒學習,取長補短,盡快推動里岔黑豬產業融合發展。
接下來,里岔鎮將嘗試引導推行“基地+農戶”養殖模式,基地通過“六統一”(即統一供苗豬、統一供飼料、統一疫病防治、統一出欄標準、統一商品豬收購、統一環境衛生飼養操作規程)進行管理,最后由基地“優質優價”采購,通過這一模式提高農戶養殖水平。同時,延伸里岔黑豬深加工鏈條,加快推動熟食產品的研發制造。另外,聘請品牌營銷專家對里岔黑豬品牌推廣與商業連鎖拓展進行專業指導,引導黑豬品牌發力互聯網營銷渠道,擴大市場影響力。
“根在農業,身在工業,魂在文化。”膠州市農業部門有關負責人一語中的,將農業、工業、文化的“鏈條”牢固鏈接,融合共生,也許是里岔黑豬重新站在“風口”的核心條件。眼下,里岔黑豬要做的就是“腳踏實地”,從單純以養殖生豬的農業,過渡到以深加工為主的制造業,再延伸到黑豬主題游樂園或研學基地的旅游業,“一步一個腳印”,像青蓮食品一樣走好三產融合跨界之路,或許會讓里岔黑豬加速“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