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夢·現實·發展
追夢·現實·發展
---2013 全國野豬產業分析會有感
全國野豬購銷聯盟會長 劉斌
從2004年12月第一屆全國野豬產業研發大會到2013年9月第十二屆野豬產業分析會在冀落下帷幕。十年來眾多野豬養殖同行歷盡艱辛,追求夢想,然野豬養殖行業到今天卻依舊受多方面因素制約,整個產業發展受阻。總結歷屆野豬產業行業會議可以看出,國內野豬養殖業一直處于分散和無序的狀態,制約特種野豬行業發展的眾多因素中,主要表現在市場風險、疫病和養殖模式、經營管理水平及管理模式等方面。十二屆會議提出“改變思路,追求創新;互幫互助,共謀出路”的會議主題,為今后的行業發展制定了切實可行戰略執行方針,會議的圓滿成功意味著行業發展出現新的起點。
縱觀野豬養殖20年,野豬養殖行業已進入一個“高風險、高投入”的行業,已經不再是拿出幾萬塊錢,圈塊地,建幾個簡易豬舍就可以介入的“低門檻,高回報”的行業,在市場運行機制的作用下,“規模崛起,散戶退出,市場重新洗牌”已經成為定局,規模化養殖,產業化合作經營將成為今后特種野豬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個人認為,行業健康發展首先是養殖戶做好場內的標準化、精細化管理,合適的養殖方式和合理的規模:
第一要做到的是品種的標準化,選擇優質的種豬,把產能低、純度低、生長性能差的劣質種豬盡快淘汰,只有經過選育后優質的、基因好的公母豬才具有繁殖力高、抗病性強、耐粗飼、肉質好的特點;
第二就是養殖場內生產的精細化管理,所謂場內精細化管理包括飼料的合理配比,降低飼養成本;疫病的有效防控,提高成活率;科學的飼養方式,提高商品豬質量和出欄率;
第三目前野豬行業內的養殖模式基本分為野豬圈養、野豬散養及野豬圈散結合的三種養殖模式,但最合理的就是圈散結合的養殖模式。養殖戶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合理的飼養管理模式,不應一味的照抄其他養殖場或完全按照普通家豬的養殖管理模式養殖野豬。
第四是應根據本地區市場實際情況及本人能力所及的銷售市場實際情況進行細致分析,合理明確自身的養殖規模,達到供需平衡才能夠保障生產,使自身能夠有序發展。
其次,野豬養殖行業的健康發展,亟待改變思路,走產業化經營之路,只有通過產業化經營,在區域范圍內形成野豬養殖、加工、銷售一體化的合作經營方式,才能夠突破目前產業發展的瓶頸。做為野豬養殖或加工經營的個體,應利用公司與養殖場、公司與加工廠、公司與經銷商之間的強強聯合,公司與養殖戶之間的強弱聯合,共同樹立和打造特種野豬精深加工產品市場,優化內部結構,培育合作組織,利用規模場的種源和技術優勢,養殖戶的飼養優勢,加工廠產品加工能力,經銷商的營銷網絡,整合資源,互通信息,互利互惠,積極整合行業資源,延長產業鏈條,進一步提高野豬肉產品質量,提高市場占有率,提高行業抗御市場風險能力,促進龍頭企業與養殖戶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聯體,加快特種野豬產業化經營,提高整體行業內每個參與個體的綜合效益。
第二屆“全國野豬購銷聯盟”今后的工作重點應該從整體提高產業質量上下功夫,以“團結、合作、共贏”的理念為基礎,重點做好為聯盟內會員單位的投產前規劃、技術培訓和優質種源提供工作;生產中養殖標準培訓、疫病防治的技術指導和生產管理經驗傳授工作;生產后的商品加工、產品銷售和信息共享的工作,努力引導聯盟內同行業逐步擺脫行業面臨的尷尬和發展瓶頸,推動行業有序、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