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養野豬多掙錢的“六字經”
念好養野豬多掙錢的“六字經”
近年來,牲豬市場行情的好轉,激發了農民養豬的積極性,但農民抗御市場風險能力極低,養殖效益受市場行情和疫情影響較大。為創建“畜牧大鄉”,宜都市潘家灣土家族鄉政府積極引導農民,轉變思想觀念,降低生產成本,提高養殖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念好養豬增效“六字經”。
一、品種求“優”
品種的改良是影響牲豬增效的根本原因。二元雜交豬雖具有適應性強,耐粗飼料等優點,但生長緩慢,瘦肉率低,不適應市場需求,價格偏低。為降低養豬成本,首先選擇三元雜交豬。其生活力強,生長速度快,瘦肉率高,市場行情看好,價格比普通豬肉高20%以上。同時還要重視科學飼養種豬,提高仔豬品質。特別要保證母豬各個時期所需營養的供應,如添加亞硒酸納(維生素e十硒)等微量元素,促進仔豬生長發育,增強免疫力,為育肥豬降低成本打下良好基礎。
二、飼料配“精”
飼料的比配是影響牲豬增效的重要原因。部分農民不重視飼料科學配比,將常用糧食或現有的幾樣飼料加點配方混合一下,片面追求飼料成本,導致營養不全或不平衡。因此,飼料要根據不同生長階段豬的營養需要,嚴格按科學配比,將原料配合在一起制成精飼料,營養全面而不出現浪費,且日糧容積與豬的采食量適應,飼喂效果好,料肉比低。同時,要注意喂養方法,配合飼料生喂效果好,拌成濕料,不可拌成粥料,嚴禁煮熟。
三、方法創“新”
創新飼養方法是提高牲豬增效的有力法寶。土法養豬已不適應現代養殖,傳統豬舍內溫度、濕度等均難于控制,導致夏秋高溫多濕,冬季寒冷,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牲豬的生長潛力。如不注意環境衛生,又沒有隔離和消毒措施,豬易生病。特別是部分農戶忽視“防重于治”,只注重對豬病的治療,寧愿在治療上花“大”錢,不愿在防疫上花“小”錢,一旦牲豬發病農民損失慘重,如潘家灣村農民潘華金今年春以每頭400元購進仔豬93頭,因沒有進行嚴格防疫,造成大批牲豬發病死亡,僅存活15頭,直接經濟損失達4萬余元。因此,夏秋季注意豬舍通風換氣,降溫防暑。豬舍外圍栽植樹木遮陽降溫,保持豬舍內空氣新鮮和溫度適宜。冬季推廣塑料薄膜暖棚養殖新技術,改善豬舍小氣候,給生豬生長發育創造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疫病是牲豬養殖的生命線,因此進行疫病免疫至關重要。該鄉潘家灣村四組村民郭小輝今年飼養40多頭牲豬,開始二個月三天兩頭在請獸醫,經專家介紹他花180多元在飼料中添加了泰妙菌素(又名支原凈)后就再也沒有找過獸醫了。最后殺蟲消毒要堅持,注意經常打掃環境衛生,定期搞好驅蟲,豬舍安裝紗網防止蚊蠅的叮咬,減少疫病的發生和傳播。
四、育肥要“快”
育肥的快慢是影響牲豬效益的因素。傳統是將豬的育肥期分成幾個階段,按各個不同階段采用精粗結合進行催肥。此法飼料單一,營養不全面,不能滿足牲豬的生長需求,導致生長慢、周期長、出欄率低。改用斷奶后的小豬一直到出售前的肥豬,采用配比科學、合理的配合飼料喂養,同時根據日齡、體重的增加逐步改變飼料配比,提高營養成分,有效縮短育肥周期,提高出欄率,增加出欄量。
五、供水充“足”
供水的情況是影響牲豬效益的必備因素。豬體內50%以上的重量是水,新陳代謝及各種生化反應都要在水的參與下才能正常運行。缺少水則會影響豬的食欲、消化和正常生長,從而降低飼料的利用率。所以要供給給豬清潔衛生、充足的飲水。特別是炎熱的夏季水槽或飲水器不能斷水。
六、出欄及“時”
出欄的時間是影響牲豬效益的關鍵因素。肉豬生長分為幼豬、中豬和大豬三個階段,隨著各階段體重的增加,耗料量也將逐步增加,當體重達到90公斤-100公斤后,生長速度明顯減慢,而且以脂肪沉積為主,肥肉不斷增加,大大降低了豬肉品質,同時牲豬的價格也將受到影響,繼續喂養就不合算了。所以牲豬達到90-100公斤需適時及時出欄,爭取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