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鵝產業集聚演變特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鵝產業是我國水禽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鵝產業的集聚能夠將鵝的全產業鏈條集中在某一塊地域范圍內,充分融合該區域輻射范圍內的資源優勢和市場優勢,助力生產者降低生產成本,推動中國鵝產業的現代化進程。隨著中國鵝產業的蓬勃發展,分析中國鵝產業的集聚演變特征及影響因素,可以為鵝產業現狀的空間布局調整和未來集聚地的規劃提供參考和建議,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中國鵝產業的發展
在追求健康飲食的新流行趨勢下,鵝肉及其附屬產品作為優秀的蛋白質食品逐漸受到更多消費者的青睞。中國的鵝肉消費與生產均排在世界首位。根據國家水禽產業技術體系數據統計,2021年中國 23個鵝主產省份總出欄量高達 5.63億只,存欄量為 1.85億只(見圖1),鵝業總產值已經達到了515.87億元(見圖 2)。
圖1 2010—2021年中國鵝的出欄量與存欄量
圖2 2010—2021年中國鵝業總產值
1.中國鵝產業供給充足圖 1 是 2010—2021 年中國 21 個鵝主產省的出欄量與存欄量統計折線圖(由于數據不足,本文只討論21 個主產省份),可以看出近十年鵝的出欄量和存欄量都是緩慢勻速增長的。出欄量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2010—2012年)鵝產業發展在艱難中起步,呈下降趨勢,跌到 3.07億只;隨后進入第二階段(2012—2020 年),逐漸找到發展方向,呈緩慢勻速上升趨勢,2019 年突破 6 億只并在 2020 年達到 6.34 億只;在產能達到峰值后進入了第三階段 (2020—2021年),受新冠疫情的影響,出欄量開始出現下降。而中國鵝的存欄量始終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排除 2015年的特殊情況,基本維持在 1.5億只附近波動,浮動趨勢與出欄量基本保持一致,僅 2021年因新冠疫情的持續反復,由于交通不便,市場流通受阻等原因,出現了出欄量下降而存欄量持續上升的情況。
2.中國鵝產業的總產值不斷提升如圖 2所示,整體而言 2010—2021年中國鵝業總產值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特別是在 2019 年受到非洲豬瘟疫情的影響,鵝肉作為一種良好的替代品促進了鵝業快速發展,鵝業總產值達到了近十年來的最高值 554.15 億元,隨后 2020 年的總產值雖略有下降,但仍然比 2018年的總產值要高,并且在 2021年水禽產業總產值下降的大環境下,又進入上升階段,實現了鵝業總產值的增長。
二、中國鵝產業的集聚演變特征
中國鵝產業歷年來出欄量與存欄量以及總產值的不斷增長,為鵝產業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由此有理由對鵝產業的經濟活動進行集聚分析。
1.中國鵝產業存在明顯的集聚現象圖 3 是以各個省的鵝出欄量為對比依據,在時間上展現中國鵝產業整體集聚程度的產業集中率變化圖。CR4表示當年全國鵝出欄量排名前 4名省份的出欄量之和占當年全國鵝總出欄量的比重,CR8表示當年全國鵝出欄量排名前 8名省份的出欄量之和占當年全國鵝總出欄量的比重。從生產層面來說,產業集中率越大,鵝產業在空間上的聚集程度越大,反之則越小。
圖3 2010—2021年中國鵝產業的產業集中率變化圖
由圖 3可知,不論是 CR4還是 CR8的數值都呈現不同程度的波動。在 2010—2021年這十余年間,CR4的數值維持在 45%以上,最低值為 2019 年的 46%,最高值為 2014年的 62%;CR8的數值維持在 70%以上,最低值為 2019 年的74%,最高值為 2014 年的 86%,說明整個中國鵝產業的出欄量超過 45%的份額集中在 4 個省份內,超過 70%的份額集中在全國 21個主產省份中的 8個,中國鵝產業存在明顯的集聚現象。
2.中國鵝產業集聚演變經歷了“集聚—分散—集聚”的時序特征根據圖 3中 CR4和 CR8的曲線波動情況,以波峰波谷為節點將中國鵝產業近十余年的發展情況分為三個不同的階段。具體而言,中國鵝產業的集聚演變在 2010—2021年間,因競爭優勢、環境約束、技術突破等原因經歷了“集聚—分散—集聚”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 2010—2014 年,在這一時期 CR4 從2010年的 51%上升到 2014年的 62%;CR8從 2010年的79%上升到 2014年的86%,鵝產業的經濟活動相對集中發生在某些區域內,中國鵝產業在該階段發生集聚現象。究其原因,從2010年起作為水禽三大產業之一的鵝產業受到各方重視,各省基礎條件的差異是影響提升鵝產業競爭力的重要因素,鵝產業經濟活動自然向具有先天優勢的地域集中,例如擁有廣大鵝產品消費市場的廣東地區,以及擁有適宜鵝生長發育氣候條件的黑龍江、遼寧地區。
第二階段是 2014—2019 年,CR4和 CR8值都呈現下降趨勢,CR4從 2014年的 62%掉落到 2019年的 46%,CR8從 2014年的 86%掉落到 2017 年的 74%。該階段,我國有關環境保護的政策陸續出臺,人民群眾的環保意識逐漸增強,政策逐一得到落實,同時技術的進步允許鵝的飼養對自然資源的要求不再嚴苛。基于此,中國鵝產業的分散行為接連發生,原本集中在某些地區的鵝經濟活動開始向其他符合養殖條件的地方四處搬遷,從而覆蓋到更多的地區。
第三階段是 2019—2021年,由圖 3可以觀察到,CR4和 CR8的變化趨勢再次恢復為向上增長的狀態,CR4從 2019年的 46%上升到 2021年的 51%;CR8從 2019年的 74%上升到 2021年的 79%,上升幅度并不大。該階段,適宜發展鵝產業的區域紛紛擴大生產,技術的更新換代讓更多養殖區域擁有了新的機會,市場變化也賦予了鵝產業新的機遇,區域之間競爭激烈。老牌優勢地區廣東重新占領 23.4%的份額,像河北等沒有產業優勢的省域逐漸縮小規模,慢慢退出市場競爭。
三、中國鵝產業的集聚影響因素分析
1.資源稟賦條件促進鵝產業集聚的發生資源稟賦條件對鵝產業集聚的發生存在促進效應,分為直接促進和間接促進。前者指的是:鵝作為一種水禽,日常生活離不開水的滋養,故而河流湖泊豐富的地區飼養鵝的經濟成本相對較低,更容易催生對鵝的飼養行為。后者指的是:玉米是鵝飼料的主要原料,是鵝日常生命活動中能量的主要來源,為了降低飼料成本,鵝的飼養會主動朝玉米生產大省靠近。因此,有著天然的資源稟賦優勢的地區,更容易形成鵝產業的集聚。
2.環境約束限制鵝產業集聚發生地點環境約束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政府對環境保護出臺的強制性規定,二是現代人與時俱進的環保理念。在城市化水平較高的經濟發達地區,對污染的管控相對更嚴格;在經濟相對落后的偏遠地區管控相對松散、環保理念相對落后,更有機會發生鵝產業的集聚。
3.技術革新為鵝產業聚集產生提供便利當前,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現代飼養技術不斷革新,促使鵝產業發展壯大的同時,為鵝產業聚集的發生提供了三方面便利。一是突破了鵝的飼養地域限制,二是加快了優良品種的選育,三是豐富了鵝及其附屬產品的種類,為鵝產業未來發展提供了更多機會。
四、相關建議
1.樹立模范,建立鵝產業的典型示范基地中國鵝產業的集聚現象已經形成,廣東、安徽等地相對突出,可以挑選鵝產業大省中的優秀縣市作為典型示范基地,由點及面帶動周圍地區鵝業進步,由集聚逐漸進化為集群,構建完善、高效的鵝產業鏈,推動產業實現新的突破。
2.因地制宜,合理推動鵝產業發展應合理考察當地的資源稟賦條件、環境規制政策和技術掌握程度等各項指標與鵝產業的適配性,避免盲目跟風,不可過度追求規模效應,號召農戶適度生產才是穩妥之策。
3.倡導綠色養殖,實現鵝產業升級政府和龍頭企業應當合力引導農戶接受新技術,嘗試綠色養殖,適當給予相應的補貼,同時趁機對產業進行升級,根據市場需求,打造綠色健康的鵝產品,實現鵝產業健康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