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水禽產業發展突出問題及政策建議
一、突出問題與展望
(一) 突出問題
一是資源環境剛性約束趨緊,養殖成本持續增加。環境因子對水禽飼養的約束作用持續增強,水禽糞污排放量大且綜合利用程度低,環境治理成本日趨增高。同時,受到極端天氣與國際局勢緊張帶來的影響,各地原料供不應求,飼料成本持續上漲。
二是產能過剩問題反復,規模調整進度緩慢。2019年在非洲豬瘟背景下水禽產能嚴重過剩,近幾年水禽產業一直在積極去產能,但產能過剩問題反復導致水禽產品市場飽和,養殖場投入成本過高,產品分攤利潤大幅下降,不利于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三是疫病防控難度較大,防控手段亟待加強。近年來,隨著養殖規模擴張,飼養集約化程度不斷提高,養殖環境壓力不斷加大,加之養殖過程中抗生素的不當使用,使得病原微生物在養殖場間廣泛存在和傳播,疫病防控壓力不斷增加。
四是加工產業標準化準則不完善。水禽產品加工過程中,主要面臨產業標準化和深加工技術的問題。缺乏統一的產業標準可能導致生產環節中出現差異,無法確保產品質量的穩定性,影響整個水禽產品市場的質量和可靠性。
五是消費場景單一、營銷渠道不健全。鴨肉作為優質動物蛋白,其在終端消費市場的應用場景過于單一,已成為全產業鏈面臨的共同挑戰。
(二) 趨勢展望
一是養殖智能化程度進一步提高。水禽智能養殖技術不斷深入到水禽養殖鏈的各個環節,智能環境調控、智能飲水飼喂、智能消殺、自動糞污處理以及智能化系統平臺等關鍵技術手段將使水禽養殖智能化技術應用水平進一步提升。
二是消費市場愈加多元化。水禽產品消費結構不斷升級,進一步催生消費新業態新模式的形成。同時,消費者對終端產品的消費偏好也呈現出多元化特征,分割產品、深加工產品逐步成為消費新風向。此外,消費方式、消費渠道也更加多樣化、市場區域化,熟食專柜、 品牌直營店、第三方線上平臺等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日趨成熟。
三是綠色低碳生產趨勢加快。在國家雙碳政策的大背景下,針對畜禽養殖的環境規制政策陸續發布,這些政策對養殖企業與養殖戶提出了綠色低碳生產的要求。這些環境規制政策不僅推動了養殖企業與養殖戶積極探索綠色低碳的生產模式,還催生了一系列創新技術和解決方案。
二、政策建議
一是以環境承載力為剛性約束,優化養殖結構。通過改善養殖環境、優化日常管理,提升水禽生產性能,間接降低飼料成本,提升經濟效益。拓寬原料選擇思路,合理使用替代原料,精準營養、精準飼喂,有效提高飼料利用率。通過改進飼養管理、疫病防控、飼料配方、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等方面的技術,提升水禽生產性能,盡可能保證高產穩產。
二是政府部門需著力穩基礎政策、穩基礎產能、穩動物疫情形勢;經營主體則需主攻關鍵制約,節本增效,推進規模化養殖,加強科技創新。政府部門加強跨周期和逆周期調節,提高監測預警的精準性和前瞻性,引導生產者“按需定產”,更好滿足消費者的多元需求。經營主體需加強產能調節能力,打造特色,延伸產業鏈, 強化組織,提升競爭力。
三是推動水禽養殖業轉型升級,提高水禽養殖業準入門檻,加強基層防疫機構隊伍建設,制定更為嚴格的環保政策。通過提高養殖行業準入門檻,將明確的硬件標準作為準入條件,將生物安全的理念融入養殖環節中,倒逼養殖主體改進和升級養殖環境設施。加強防疫隊伍技術培訓,著力提升基層防疫人員的綜合素質、業務水平,確保重大動物疫情的防控質量。
四是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打造全方位、全產業鏈的水禽品牌化建設體系,從“銷售產品”轉變為“銷售服務”。建立健全水禽產品品牌戰略規劃,發揮好市場在品牌建設中的推動作用。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推動水禽產品新型產業鏈經營與品牌化建設的有機融合。堅持以標準化為支撐、以規模化為基礎、以品牌化為引領、以市場化為導向,不斷提升產品質量與市場價值。(本文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