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林下生態飼養肉鵝技術要點
一般農村養鵝是利用房前屋后的閑置地進行的小規模、粗放原始的養殖方法,這種放養的鵝肉質優質鮮美,深受消費者青睞,市場前景廣闊。為滿足市場需求,優化養殖結構,林下生態養鵝技術快速發展。林下生態養鵝充分利用了林下土地資源,提供了豐富的食物,如林地內的野草、野果、植物種子及大量昆蟲,節省了飼料,加快了優質肉鵝的生產,保證了鵝肉鮮嫩、營養價值高,實現了生態、綠色、零污染,并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同時也是精準扶貧的好項目。林下生態養鵝符合現代環保理念,是放牧養鵝的最佳選擇,鵝能夠有效防治林地蟲害,而且鵝糞能夠肥林肥草,是一種良性循環的生態養殖模式。林下生態養鵝具有養殖成本低、市場銷路好、經濟效益高、飼養技術簡單等優點,大力推廣林下生態飼養肉鵝,對林業產業的快速發展、生態環境的改善及農業增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現將林下生態飼養肉鵝的飼養管理技術介紹如下,以供參考。
1 飼養場地及品種的選擇
1.1 場地選擇及鵝舍的建設
一般選擇生態飼養肉鵝的林地,應遠離其他畜、禽養殖場、畜禽交易及屠宰場等大的污染源場所,距離公路干線及村、鎮應保持2km以上,而且選擇具有地勢開闊通風及透光性好、靠近水源、交通便利、相對安靜等優點的林地作為飼養生態肉鵝的場所,一般要求林地隱蔽度低于70%。肉鵝舍應建在背風向陽地勢高燥、便于排水供電的場地,場地坡度低于10°為宜,建設的肉鵝舍應便于舍內保溫、預防濕度及通風換氣的調控,還應起到遮陽防雨、避風保暖的作用。
1.2 品種選擇
林下生態飼養鵝的本質是放牧所以應選擇適宜放牧、生長快、抗病力強且生產性能高的優良品種。適合林下放養生態鵝品種主要有肉鵝,其中具有適應性、抵抗力強等優良特性的通常是最好的品種選擇,而且生態飼養肉鵝最佳品種為黑龍江白鵝、萊茵鵝、豁鵝等品種。生態肉鵝養殖場可根據林下養殖場地的具體情況及市場需求選擇適合的飼養品種。
2 育雛期的飼養管理
林下生態鵝的養殖應配置各類養殖設備,如保溫取暖設備、飲水喂料設備及定期消毒設備等。
2.1 雛鵝的引進及規模
雛鵝應從無疫情、防疫好和正規的孵化場中引進,選擇發育整齊、活潑健壯、叫聲響亮的雛鵝。根據林地面積的大小,充分考慮其載雛鵝容量,引進適宜數量的雛鵝,一般按60~80只/畝,林地為宜。通常在每年的5月下旬或6月上旬引進雛鵝,在林地放牧飼養為70~120d。
2.2 品種要求
在北方鵝的品種選擇應適合當地的品種,如白鵝、豁鵝、萊茵鵝等,一般5月中旬或下旬開始育雛,最晚不得超過6月中旬,否則林地的雜草將無法控制。雛鵝的放牧時生長發育相適應,雛鵝的飼養管理與林地管理條件相適應。培養鍵壯的雛鵝是保證林下生態方式、養鵝過程中的關鍵,但是,采用林地養鵝方式對雛鵝要求會高一些。
3 雛鵝的飼養
3.1 開水
第1次飲水,當雛鵝從孵化場運回之后,立即放到事先準備好的消過毒并已預熱補溫的育雛舍里,稍加休息,便可給予第1次飲水。如給水太遲,常表現為腳蹼失水收縮,俗稱“干爪”,輕則表現不壯,重則出現死亡。飲水時間在出殼后不超過24~36h。如果先喂食,雛鵝總會缺水忍渴,一旦遇到水,就會立即搶水暴飲,造成大量水分進入血液,生理上的酸堿平衡失調,發生水“中毒”,通常死亡很高。飲水能刺激食欲,促使胎便排出。飲水可將部分雛鵝的嘴多次按入水中,讓其學會飲水,其他雛鵝則會模仿跟著飲水。飲水器的水深以3cm為宜。飲水的水質要好,要求清潔衛生,可用溫開水,水溫應以20℃左右為宜。
3.2 開食
一般在飲水后就開食,開食的飼料是用清水淘洗并泡透的小米或玉米碎,以洗凈切細的菜葉、嫩草等青飼料。飼喂時,可把小米等撒在塑料布或席子上,可撒一些在雛鵝身上,引誘雛鵝啄食,慢慢地全群雛鵝都會來啄食,然后再加青飼料。10日齡以內,一般白天每天喂6~7次,每次間隔3h,夜間應加喂2~3次。每次喂25~30min,讓雛鵝吃飽。3~4d以后,可喂全價配合飼料,喂成品料,或自行配制,一般北方地區雛鵝飼料配方推薦為(%):玉米57、豆餅23、細稻糠6.3、骨粉2.1(或磷酸氫鈣1.7)、食鹽0.4、石粉0.2、微量元素添加劑0.2、多種維生素添加劑0.2、砂粒0.3、蛋氨酸0.1、土霉素0.1。營養水平,代謝能為11.71MJ/kg,蛋白質18%~20%。一般養到雛鵝體重達400g以上方可放入林地里。這個時間需要20~23d。達不到放牧要求體重的繼續喂,直至達到標準。如果放牧時雛鵝體重較小,由于覓食、行動能力差,隨大群放牧時覓食量小,身體瘦弱,一旦遇到不良飼養管理條件,死亡率極高。飼養密度視林地的雜草而定,一般為每畝地飼養60~80只鵝,放養密度過大飼草不夠用,而且鵝也吃不飽,最后是得不償失。
4 雛鵝的管理
4.1 適宜的溫濕度
在生產實際中,要根據雛鵝的行為反應來判斷育雛的溫度是否合適。如溫度適宜,雛鵝反應是分布均勻,呼吸平和,睡眠安靜;溫度高時,其反應則是張口呼吸,兩翅張開,絨毛松蓬,頻頻飲水;如溫度過低,其反應是相互擁擠叫聲細軟,絨毛直立,身軀卷縮。如早春育雛溫度可高些,健康雛溫度稍低些,晚上溫度比白天高1~2℃。育雛適宜的溫度是:1~5日齡28~27℃,6~10日齡26~25℃,11~15日齡24~22℃,16~21日齡22~20℃。在育雛的頭10d左右,由于雛鵝飲水少糞便較少,舍內比較干燥,,雛鵝容易引起脫水出現“干爪”,這時應人工加濕,可在地上灑水或爐子上燒水以產生蒸汽加濕。育雛舍的濕度應以1~1日齡為65%~70%,11~21日齡為60~65%為宜。
4.2 合理的密度與通風
在生產過程中,飼養密度過大,鵝群擁擠,強弱采食不均,雛鵝的發育出現兩極分化,并造成環境惡化,死亡率增加。密度過小,雖然有利于成活和發育,但不利于保溫,同時房舍的利用率低。一般的飼養密度為:1~5日齡每平方米25只,6~10日齡每平方米25~20,11~1日齡每平方米20~15只,16~21日齡每平方米10~8只。雛鵝新陳代謝旺盛,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及糞便,產生潮氣和氨氣等有害氣體,如不及時排出,影響雛鵝健康發育和誘發疾病。
4.3 按強弱分群
雛鵝的強弱差異較大,因此在育雛期間要根據雛鵝體質的強弱、體形大小等進行分群飼養,以免弱雛鵝、小鵝因吃食、飲水運動遲緩而被擠死、壓死、餓死。對弱小鵝要精心飼養可在飼料中適當增加一些易吸收的營養物質,如葡萄糖、多種維生素、電解質溶液等,以促進其生長。在育雛期,要將整個育雛舍用木板、尼龍網等隔成一個個小間,每間養鵝數量在100~200只為好。可以防止扎堆時壓傷、壓死雛鵝。
4.4 合理光照
在培育雛鵝時,舍內夜間都要開燈照明,以防止獸害和鼠害,并有利于雛鵝夜間采食。光照強度要求每40m2的鵝舍使用一盞40W燈泡,燈泡懸掛鵝舍中間離地面高2m左右處。21以后,夜間可逐步減少照明時間,直至照明停止以保持鵝群安靜。光照也不能太強,如果光線太強,可用紅紙遮擋一下,紅的東西有鎮靜作用。
5 防止鼠害和應繳
在5日齡內雛鵝,每次喂料后,除了給予10~15min在室內活動外,其余時間都應讓其休息。所以育雛舍里環境應安靜,嚴禁粗暴操作、大聲喧嘩引起驚群。夜間避免老鼠、黃鼠狼等的活動,出入咬傷或咬死雛鵝。
6 雛鵝的放牧和放水
雛鵝初次放牧時間,可根據氣候和雛鵝健康狀況而定,一般在3周后天氣晴朗、無風等就可放牧。第1次放牧和放水必須選擇風和日麗的天氣,趕到林地邊上活動、采食青草,放牧約為1h便趕回舍內。以后逐漸延長放牧時間和距離。開始放牧就可放水。初次下水可將雛鵝趕至淺水邊任其自由下水,切不可強迫趕入水中,否則易受寒。
7 中鵝的飼養管理
中鵝期的飼養管理,要注意的是由于夏天林下比較悶熱,一定要保證鵝的戲水面積,這是一個對該技術成功運用的關鍵。一般按每只鵝2m2水面配置,有天然水塘、水泡供使用的更好,如果沒有,可以在地頭、地表徑流匯集處,人工挖一個半米深的水塘,水塘邊1m內不能有遮蔭物,水塘內襯上塑料布防止滲水,再灌滿水即可。在放牧回來,每天晚上要補飼,一般是用秸稈微貯飼料進行補飼,每只鵝1次補給200~300g秸稈微貯飼料。中鵝期一般為70~120d左右,最多補給秸稈微貯飼料21kg,合人民幣大約在10~12元。
8 肉仔鵝的飼養管理
一般采用林下生態方式飼養肉鵝,從雛鵝出殼,大約90d左右,最長不超過120d,可長到肉鵝成熟期。這個時期正值9月上中旬,雜草種子陸續開始成熟,早晚溫差較大,這正是鵝抓膘育肥的黃金季節。采用林下生態養鵝可充分利用秋天的草籽,昆蟲來育肥鵝,可大大節省飼料成本,在傍晚鵝回欄后還要適當補飼一些能量飼料來加速育肥效果,在補飼飼料中,玉米、碎米等精料要占總量50%以上,同時添加0.3%~0.5%的食鹽,也可添加青草、麥麩、微量元素添加劑、鈣、磷等,并供給足夠的飲水。
9 防疫疾病
雛鵝階段,在第1次飲水時,可在飲水中加入5%葡萄糖溶液+電解多維227g加水150L,另外可加入頭孢噻呋鈉可預防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增強體質和抗病能力。在雛鵝出殼后24h內,注射小鵝瘟弱毒疫苗,把疫苗作1:50~1:100稀釋進行免疫,每只雛鵝皮下注射0.1ml。鵝副粘病毒初次免疫是在7~10日齡,用鵝副粘病毒油乳劑滅活苗劑量為頸部皮下0.5ml。無母源抗體,首免應在2~7日齡,2月后再免疫1次。禽流感在雛鵝7~10日齡首免,在頸部背側的下1/3正中處皮下注射多價AI滅活苗,15d后產生免疫,肉鵝只注射1次。
1 0 結束語
目前林下生態養鵝模式已在我國許多地區廣泛推廣采用,該養殖方式符合我國“退耕還林”政策和“可持續發展”的目標。自然生態環境下養殖生態鵝品質好,營養豐富,市場前景廣闊,因此發展林下生態養殖鵝是一條可靠的發家致富道路純生態養殖生產優質生態鵝,符合現代對無公害綠色健康食品的需求,且生態養鵝投入少、效益高,技術含量相對較低,各地應切實利用好當地的林業資源,發展林下生態鵝養殖模式,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林地放養生態鵝獲得了高品質的生態鵝的同時,還可增加土壤肥力和保水保肥的能力,使林木更加茂盛,林木產量和品質顯著提高實現了林護牧、牧促林的良性生態循環。在發展林地放養生態鵝的過程中,養殖人員應強化生物安全意識,禁止隨意引進鵝,必須定期消毒和及時清除糞便,死亡鵝應進行無害化處理,采用輪換養殖制度,使飼養場地適時休養。雖然林下生態鵝飼養相對簡單,經濟效益好,但要想養好也非易事,每個細節都應做到最好,無論是最初的場地選擇、適宜的飼養品種選擇,還是在養殖過程中的定時定量補飼、防疫等各方面的工作都要做好,此外還應做好防鼠、防蟲害、防盜等日常管理工作。根據市場需求適時出欄,也是林下生態養鵝的關鍵,只有做好每一步,才能養好林下生態鵝,取得最好的可觀經濟效益。
總之,林地生態飼養肉鵝技術,是一項成功經驗,該技術是將林地生產與飼養肉鵝結合起來,由于林地給鵝提供廉價的飼料如野生雜草、草籽、昆蟲等,而鵝的飼料來源廣泛,又能給林地里提供優質的糞肥,是一種良性互補,可謂一舉多得。林地生態飼養肉鵝可減少了資金投放、人力的投入,使林地的樹木生長良好,可使農民致富,也是農村精準扶貧一項較好的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