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領團隊的“五項修煉”
2001年入學MBA的時候,第一次聽說“團隊”這個詞,同學們把“團隊”或者“TEAMWORK”喊得響亮,在做每一個游戲、每一次作業的時候,總會有一兩個人跳出來大喊“我們要TEAMWORK”并熱血沸騰著……在我的MBA時代,少談、不談或拒談“團隊”,很非主流、很OUT。
然而,走出象牙塔,走上工作崗位,經歷了參加團隊、帶領團隊、搭建團隊、運營團隊的過程,看過身邊無數真偽團隊的分分合合與打打鬧鬧,昔日的MBA們坐在一起,幾杯老酒下肚,談起團隊大家都是感觸頗多,一位老兄提到了一個詞“修煉”,遭到大家的一致贊揚,認為用它來形容團隊的建設過程無比貼切。
于是,拙作就借這位老兄的賜字,題為“團隊的五度修煉”。
是為記。
(一) 團隊之一度修煉:情商。
這些年來討論個人情商的文章很多,業界的共識是:情商對于人生成功的意義遠大于智商;對于團隊,同樣也有情商一說。相對于個體而言,團隊的情商更為復雜,它不僅考察每一位團隊成員的情商,更要考慮團隊成員的價值取向、性格差異、沖突解決模式等一系列問題。
《哈佛商業評論》的一篇文章中,曾經明確地將團隊的情商概括為“三感”:深厚的信任感、團隊認同感、團隊效能感。
俗話說,家和萬事興,沒有一個和諧的團隊,也就不可能發揮團隊一加一大于二的優勢,所謂的團隊就是形同虛設,因此,慎重考察團隊成員的價值追求與性格特點,合理匹配團隊,建立良好的沖突解決機制,是團隊修煉的“第一功”在這方面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包括:
首先,搭好“班子”,慎重選擇成員,要求成員對于事業的價值取向基本一致,或者沒有特別大的偏差;其次,在性格、氣質方面接近或互補,不至于動輒炒將起來,影響到團隊的整體氛圍;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團隊要形成具有自調節機制的角色分工,有領導者、有追隨者、有和事佬,要有自我處理沖突的機能;最后一點,要影響團隊成員,使之提高個人情商,提高自我調節機制,以,減少與團隊以及成員的正面沖突,適應團隊的整體氛圍。
(二) 團隊之二度修煉:理商。
所謂的團隊,一定不是簡單用“情“來維系的,它首先是利益共同體,其次是事業共同體,并最終達到命運共同體。在利益、事業的層面,成員之間、成員與團隊之間的利益沖突在所難免。化解這些沖突的方法,固然需要我們所說的情商,但如果沒有游戲規則作基礎,情商的調節就是有有限度的、脆弱的、難以持久的。
建立團隊的游戲規則,劃定團隊及各成員的角色、責任、權力、工作程序、價值底線,在保證組織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幫助團隊成員實現個人價值,這就是建立團隊組織理性或者“理商”的過程。
西方模式下的團隊理念,過分強調團隊作為“非正式組織”的特征,而中國的實踐證明,“責權利能事”的對等的制度安排,是任何一個組織高效運行的不二法門,至少在中國的現階段是如此。
同時,由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含蓄性,團隊成員往往不愿直接表達對于利益的要求,但不等于他們不關注利益和回報。正是由于這樣的文化,導致團隊領導和其他成員不了解某一成員內心的真實想法,而一但這種需求得不到認知和滿足,就很容易出現“掀棋盤、不玩兒了”的局面。
因此,在中國建設和運行團隊,更加需要有相對清晰的任務邊界、角色界定、工作結果評價、激勵機制等,要把這些問題“寫在紙上、講在明處”,并不斷根據團隊成員的訴求優化規則,使之既符合團隊的取向,又能最大化地反映團隊成員的個體需求,這才是促使一個團隊合心、合力,走得更緊、更遠、更有效的根本。
(三) 團隊之三度修煉:智商。
我的兩位同學,在兩家飲料企業擔任市場部經理:一家是很知名的跨國公司,一家是民營企;跨國公司的市場部經理,在我們同學中能力一般,但在圈內名氣卻很大;而擔任民企市場部經理的同學,是我們同學中的翹楚,幾年下來,卻作為平平。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現象?我們可以歸結為,這家跨國企業的組織智商管理水平高于民營企業,我同學的表現,背后的支撐是組織智商,而非個人智商。
簡單地說,組織智商管理就是一個組織整合成員或成員機構的知識、技能與經驗,進行組織化加工、提煉并提供于組織成員使用,使之能夠超出自身能力、更好地達成組織目標的一種智能管理方式。
我們經常講到團隊的“合力”,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一個團隊的合力已經遠不止是合體力、合資源,更重要的是合智力、合能力。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創業案例,一個創業團隊有資源、有資金、有人才,但是沒有創業成功,為什么?很重要的原因是團隊沒有把智力有效整合,內生組織智商,并有效應用于商務。舉個最通俗的例子,這就好像兩個人結婚,你有房、他有車,組成的家庭在開始就做到了“有房有車”,應該是起點不低吧。但是,你的職業是程序員,他的職業是嬰兒用品公司的售貨員,你們彼此并不關注對方的技能,于是,售貨員還是售貨員,程序員還是程序員,你們的家庭平平安安,但并無新的建樹。突然,有一天,你們中的一個發問,為什么我們不能自己設計程序、開一個網上嬰兒用品店呢?于是,家庭智商產生了,一個很好的商業創意誕生了……現實生活中,這樣創業的例子還真是不少。
作為一個組織,道理也是一樣,只不過組織智商的形成遠比家庭要復雜得多,因為牽扯到不同的利益主體。一個優秀的團隊,應當不僅僅是繼承,更要有能力在團隊成員個人智商、技能、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組織智商,經由這一過程,團隊才能真正形成屬于這一“家庭”的共同的東西,才能使大家對團隊有歸屬感、依賴感,才能更有效地達成目標,而這樣的結果又反過來激勵成員更加熱衷于團隊智商的建立。
萬事開頭難,在團隊智商建立初期,需要確立有遠見且可操作的目標,需要較長時間的努力而無明顯回報,這是對一個團隊價值觀的嚴峻考驗,許多團隊恰是在這一階段沒有堅持下來,最終是“團而不合”,“邦聯而未聯邦”,沒有形成內部的共同資源,一但遭遇沖擊,由于團隊沒有共有價值,趨利避害、分道揚鑣則在所難免。
(四) 團隊之四度修煉:逆商。
中國人常講“患難見真情”,沒有經過風浪的團隊,不是一個成熟的團隊。團隊面對逆境與風險的應對能力,我們叫做逆商。
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無數的“明星企業”如曇花一現,起得高、死得也快。其背后的邏輯再次告訴我們,做企業不是練短跑,而是練長跑,比耐力,比應對不同環境和問題的適應力。
團隊也是如此。從某種意義上說,經受逆境和挫折對于一個團隊來說未嘗不是好事。首先,在挫折面前,團隊成員不同的價值觀將充分顯現,道不同不相為謀,這時的分手或者觀點的分歧對于團隊長久的存在與成長更加有利;其次,挫折也是磨練一個團隊處理問題能力、應變能力的重要窗口。第三,挫折使得團隊更加謹慎和理性,而這種謹慎和理性恰是團隊能夠長久規避風險的重要基因。
對于團隊來說,逆境從三個角度形成考驗:一是對團隊領導人信心與個人魅力的考驗,二是對團隊成員價值認同感的考驗,三是對團隊抗壓能力與自我調節機制的考驗。
不經歷風雨,怎得見彩虹。團隊逆商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只有在平時加強情商、理商、智商的建設,在遇到問題和挫折時才能從容應對,此外,領導人的個人修養也很重要,畢竟,逆境是考驗領導力的重要時刻。
(五) 團隊之五度修煉:靈商。
靈商,作為個體來講,是指其學習能力、領悟能力,我們經常說某人聰明,而某人做事只是憑蠻力、不靈性,其背后的原因就是所謂“靈商”的差異。
團隊同樣需要“靈商”。有靈商的團隊,是一個善于捕捉事物規律的團隊,一個敏捷的團隊,一個善假于物的團隊,一個極為有效和高效的、事半功倍的團隊,一個默契的團隊。修煉靈商,也因此成為團隊修煉的最高境界,這就像讀小學、中學、大學一樣:團隊的情商、理商、智商基本建立,運作趨于正常,存在狀態趨于穩定,再經歷一些事件的磨礪,組織的智商、逆商都達到了一定的積累,靈商的形成也就水到渠成了。
有靈商的團隊是我們追求的目標,但它卻更為無形、更加難以企及,需要我們在團隊的建設方面扎實做好一點一滴,使得情、理、智、逆兼備,在此基礎上形成組織理想、做事原則與個人價值的高度統一,才有可能迎來團隊建設的最高層次。
歷經“五度修煉”,一個團隊方可修成正果,到達“靈光獨照,了了常明,智慧通達,周遍法界”的境界。在這一修煉的過程中,有些因素確實需要外部環境的配合,所謂“某事在天”,但更多的可經由團隊的領導者和成員親手創造,所謂“成事在人”。團隊的修煉過程,也是團隊成員的修煉過程,只有團隊成員的境界提高了,團隊的層次才能提高;從更深的層面來看,如何實現個人修煉與團隊修煉的有機互動,更是團隊每一個成員需要思考與實踐的話題。
(輸入: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