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風險意識,整合行業資源(圖文)
增強風險意識,整合行業資源
安陽市兄弟肉鴿養殖場 總經理 趙金寶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餐桌文化日益豐富多彩,肉鴿產品的消費市場得到了不斷地發展和壯大。肉鴿產品(包括乳鴿、毛鴿、老鴿、鴿蛋等)以其低脂肪、高蛋白、低膽固醇、高營養,具有藥用和食療價值,以及飼養方式綠色、無公害等美譽度,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消費者的喜愛和認可。同樣,肉鴿養殖項目也因此得到了廣大農戶以及投資者的青睞和追捧。肉鴿養殖的數量和規模,由南至北、從沿海到內地呈“星火燎原”之勢。肉鴿養殖業已經成為繼雞、鴨、鵝后排名第四的家禽產業,而不再是特禽行業(保守地說,也應該算是從特禽向家禽轉型的過渡期)。種種跡象表明,肉鴿產業已經進入了一個黃金發展期!
但是,作為一個新興的養殖行業,在欣欣向榮的表象下確也隱藏著種種危機和風險。根據五、六年的養殖經驗,以及近年來市場運作的切身體會,我認為其主要表現在養殖風險和市場風險兩個方面,具體分析如下:
一、 養殖風險不斷加大,飼養管理要求提高。
通常,我們選擇肉鴿養殖項目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因為養殖肉鴿具有疫病少、易防控、飼養簡單、管理簡易等特點。相對于其他傳統養殖項目(比如養雞、養豬等),肉鴿養殖確實有一定的優勢。但是,隨著肉鴿養殖規模和條件不斷地發展和變化,傳統的養殖技術、管理方法和思維模式已經遠遠滯后于現在的形勢,養殖風險明顯比以往加大,對飼養管理水平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其具體表現如下:
1.種源市場混亂,引種觀念落后。
我一直強調,種源是肉鴿養殖的重中之重。因為,我們的生產方式跟其他養殖項目不同。我們資金投入的大部分在種源上,而且一旦引種就要利用多年。如果在種源上出了問題,將是一件很困惑和無奈的事。相信,許多同行朋友對自己的種鴿都有過“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感覺吧!(也就是說:留著吧,生產性能太差,沒有經濟效益;淘汰吧,又看著年紀輕輕、健健康康的,怪可惜的!)造成種源市場魚龍混雜,種源質量良莠不齊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認為,一方面是因為政府相關部門及政策支持和重視不夠;一方面是因為我們行業發展水平有限,沒有相應的行業標準;一方面是因為放種單位不規范、缺乏職業道德;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我們引種者自身的引種觀念落后造成的(要么就是自作主張,只認價格;要么就是不做計劃,不做調查,盲目跟風;要么就是瞻前顧后,起點太低,最后不了了之……等等情況在此不在一一列舉。)
2.養殖技術落伍,管理水平落后。
了解南方肉鴿養殖行業的朋友都知道,他們的飼料價格比我們高,產品價格比我們低,也沒有搞什么全程人工喂養,但是經濟效益卻比我們好。難道僅僅就是因為南方的氣候適宜、消費市場大嗎?以我近年來的實地考察和分析研究,其盈利的主要原因,還是人家經過幾十年的實踐和探索,形成了一套其實可行、而又行之有效的,適用于當地養殖環境、消費市場和肉鴿自身特點的養殖技術和管理手段。總結起來就是:“人工孵化、生態同步、并蛋并雛、后期育肥、原糧與顆粒料相結合、績效管理和規模效益求發展”。而制約我們北方肉鴿行業發展的,正是缺乏這么一套適合于咱們自身條件和特點的養殖技術和管理方法。
3.營養保健缺乏,診治防疫落后。
由于肉鴿的抗病力較高、耐受力較強,所以容易造成肉鴿不宜生病,不必經常防疫的錯覺。目前,肉鴿養殖還是以原糧為主,由于各種原糧品種、質量的不同和價格的波動,造成飼料的配比經常變動,各種營養得不到保障(哪種原糧便宜就多用一些,價格貴了就少用一些,或者不用;更有甚者,近期豌豆價格較高,據我親眼所見,竟有人用雞飼料或豬飼料,甚至是用牛雜碎制粒后代替蛋白)。種鴿看似年紀輕輕、健健康康,其實卻存在飲食營養不良、保健嚴重缺乏、產蛋率和受精率低下的亞健康狀態。再加上,行業內外對肉鴿疾病防控的專業老師和人才嚴重匱乏,疾病診治手段和器械落后,肉鴿專用的疫苗還沒有成型,大部分養殖戶怕麻煩、怕花錢或者心存僥幸不愿注射疫苗等因素,所以造成疾病診斷和防控多是“憑感覺、靠經驗”,“平時不保健,病時亂投藥”,防疫方法沒有標準化,各種疫病此起彼伏、防不勝防。
4.養殖模式缺乏標準,設備籠具陳舊落后。
是散養好、還是籠養好?是人工喂養好、還是自然喂養好?是原糧飼喂好、還是顆粒料飼喂好?是撿蛋好、還是出雛好?引種時是引青年鴿好、還是引產蛋種鴿好?防新城疫時是飲水好、還是肌肉注射好?平時防疫、治療和保健時是用普通畜禽獸藥就好、還是用肉鴿專用藥好?等等、等等這些問題,因為目前為止都還沒有一個得到大家都認可的行業標準,所以一直大大困惑著廣大養殖戶(尤其是初養者)。另外,肉鴿養殖業發展了幾十年,我們普遍使用的籠具和配件還是那么幾種,在使用中存在著許多弊端和不足之處。近年來,雖然有許多經過改進和創新的新型籠具和配件面世,但是由于價格較高、還不完善等原因,還沒有得到普及和推廣。
5.組織化程度較低,產業鏈延伸落后。
就全國范圍來說,僅上海、廣東、廣西、江蘇、安徽等少數幾個省市成立了省級肉鴿協會(就連廣東省這個肉鴿養殖業的老大,也是今年才剛剛成立省鴿協),就更別提其他省市了。廣大肉鴿養殖的從業者多是一盤散沙、各自為政、供銷不暢、受制于人、閉門造車、自生自滅。由于沒有組織起來,或者缺乏龍頭企業的引領,所以,在國家大力扶持“三農問題”的背景下,卻得不到政府相關部門的支持和幫助。另外,肉鴿養殖業目前主要靠鴿販子(或稱經紀人)收購鮮活產品為主,肉鴿產品的深加工、餐飲業、美容和保健業等產業鏈的延伸方興未艾,還沒有得到大力的發展。所以,造成肉鴿產品價格波動較大、市場供銷不暢的局面。
二、 市場風險明降實升,機遇挑戰同時并存。
近兩年來,肉鴿各種產品似乎一直處于一種“價格堅挺、供不應求”的狀態。不論乳鴿還是毛鴿、不論人工喂養的還是自然喂養的、不論商品鴿還是種鴿、不論商品蛋還是種蛋,似乎都不乏求者。(去年的鴿蛋價格在種蛋需求增加和商品蛋炒賣者的雙重作用下,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們肉鴿從業者一定要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在這些表面繁榮的背后,一定隱藏著許多危機和挑戰!
其一,咱們的產品價格雖然有所提升,但飼料、人工、防疫、保健、運輸等成本也增加了不少。具不完全統計,我們的綜合成本增加了20%以上,但我們的產品價格卻沒有增加那么多吧。
其二,近年來,隨著肉鴿養殖規模擴大,疫病流行和交叉感染也日盛,鴿販子隨意進出鴿棚,引種者頻繁出入鴿場,再加上防疫水平有限,防控意識薄弱,所以造成疫病流行,種鴿生產性能不高的現象。許多從業者都感到了“行情好、但效益差,價格高、卻收入低”的困惑和無奈。
其三,咱們肉鴿產品的產業鏈延伸發展力度不夠,從業者的銷售渠道太窄,往往受制于人。行業本身雖然紅火,但是利潤大都在流通環節和終端,風險卻幾乎全部都放在了行業上游(也是最辛苦)的養殖單位或個人身上。行情一旦出現波動,吃虧的往往是我們養殖者。
其四,養殖數量雖然增加了,但是由于業者缺乏學習交流,行業缺乏各方面的標準化,所以造成種鴿生產性能不能得到最大的發揮,成本不斷加大,投入和產出嚴重失衡,阻礙了行業的良性發展。
其五,由于組織化程度低,肉鴿消費市場還屬于發展階段,肉鴿企業和品牌等影響力小等原因,我們肉鴿產業不像豬或雞這樣的可稱為戰略物資、可影響國計民生的產業,雖然“瘦肉精、禽流感、蘇丹紅、三聚氰胺”之類的食品安全事件時有發生,但是政府總是會想方設法,幫其度過危機。反觀我們自己,如果我們個別從業者沒有危機意識、缺失職業道德,一旦出現相關危機,我們很可能會遭受重大損失,甚至是滅頂之災。到時候,政府對我們很可能是任其自生自滅、而不予理睬。在目前這個從無序向有序的過渡階段,這種危機并非危言聳聽,而是極有可能!
聽了我上述的分析,大家一定很泄氣或擔心吧。其實,這也大可不必,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會面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和波折,只要我們認準目標、調整思路、與時俱進、持之以恒,迎接我們的一定是從業者經濟效益的提升和整個肉鴿行業的騰飛。那么,我們具體應該怎樣做才能實現這些目標呢?我斗膽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建議或是倡議,與大家共同分享和探討。
在引種方面,對于初養者或是小微型鴿場來說應該事先摸市場,然后定品種、定規格、定數量、定模式;選擇放種單位,應該采取就近原則和背靠大樹好乘涼的原則(即選擇能在技術、管理、銷售、種源等各方面可以為初養者提供更多幫助的講誠信負責任的大型鴿場)。對于正在經營的有一定規模的鴿場,應該堅持自繁自養,確實出于種群退化、需改良品種或是為了引種新品種、開辟新市場的原因,也應遵循上述原則。總之,引種時切忌不做規劃、盲目發展,或是目光短淺、因小失大。
在技術管理方面,大家應該多交流、多溝通,切忌固步自封、閉門造車。大家應該有“只有共同發展、行業進步,才會有個人的發展和進步”這樣的意識和共識。有經驗者都知道,養殖肉鴿“三分靠技術,七分靠管理”,向管理要效益是我們大部分養殖戶增加效益的當務之急。目前,我們北方按照“人工孵化、生態同步、并蛋并雛、后期育肥”的技術管理手段,應該能夠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在營養保健和疾病防控方面,我們應該采取“顆粒料加原糧”的方法,使其蛋白充足、營養豐富而全面;同時按照“無病定期保健、有病及時治療”,“防重于治”,“新城疫防疫=中藥保健+疫苗注射相結合”等原則,為種鴿的高效產能提供良好的基礎和保障。
在市場經營方面,我們應該遵循肉鴿“賣點好、賣點多”的特點,圍繞“綠色、無公害”做文章,對肉鴿產業和相關產品,加強各種渠道及多種方式的宣傳力度,充分利用種鴿“既可以賣仔、又可以賣蛋、還可以賣種”的優勢,結合市場需求、天氣變化、成本核算等具體情況,靈活有序的組織經營。我們更應該積極發展與肉鴿相關的餐飲業、保健品業及食品深加工等產業;努力打造實力強、信譽高、能叫得響的肉鴿品牌;努力拓展和延伸肉鴿產業鏈,為肉鴿產業的良性發展及提高肉鴿相關產品的附加值提供持續可靠的市場保障。
在組織化方面,我們業內的朋友們一定要團結一心、抱團取暖,通過“合作社”、“行業協會”、“公司+基地+農戶”等有效模式,把大家團結起來、組織起來。大家分工合作、優勢互補、擴大影響、合作共贏。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尤其對于我們肉鴿這個新興的朝陽產業更是如此。試想,對于寥寥數人、一盤散沙的局面,我們怎能引起肉鴿相關行業和部門(例如飼料、籠具、保健、獸藥、以及相關下游產業、甚至是科研機構和政府各相關部門等)的重視和支持呢?也只有我們組織化程度提高,不斷加強和完善自身建設,咱們肉鴿產業才會有更高的平臺和更加美好的未來!
朋友們,志同道合的同志們!“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我們懷揣夢想、歷經風雨,走到今天實屬不易。但我堅信,只要我們提高風險意識,整合行業資源,堅定信念,攜手共進,就一定能為社會和我們個人創造出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以上,就是我對于目前肉鴿行業的一些思考和倡議,因才疏學淺多有不當之處,請老師和朋友們批評指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