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山雞養殖業概況
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飼養的雉雞品種單一,主要是中國農業科學院特產研究所培育成功的左家雉雞(地產雉雞),生產效率較低,沒有發展成為大規模的產業。隨著20世紀80年代后期從國外引進多個高產雉雞品種,雉雞養殖業在我國迅速發展起來,特別是1992—1993年間,雉雞飼養量達到高峰,全國當年存欄量突破600萬只。1994—1995年由于國內雉雞飼養業發展速度過快,造成供過于求,雉雞養殖業出現滑坡,部分養殖場和養殖戶下馬。1996年后,國內雉雞養殖業開始復蘇,飼養者從盲目上馬和追求短期效益的失敗教訓中汲取經驗,開始理性發展,雉雞養殖業進入平穩安定發展階段。但是,2003年“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在中國的蔓延,隨之而展開的全國范圍內的禁食野生動物,某些地區將人工養殖的、在某種意義上已經屬于家禽的雉雞也劃歸禁食、禁售之列,給國內雉雞養殖業帶來不小的沖擊。2004年春的“禽流感”疫情,再次沖擊了雉雞養殖業。但是,廣大雉雞養殖業者沒有被困難難到,加強禽場的衛生防疫,飼養很快恢復了正常。
目前我國所飼養雉雞的主要品種有:中國環頸雉(國內多稱“美國七彩山雞”)、河北亞種雉雞、左家雉雞、黑化雉雞、特大型雉雞、白化雉雞和淺黃色雉雞。其中,除了河北亞種雉雞和左家雉雞外,其他品種雉雞均為從國外引進的高產品種。
國內雉雞產品的銷售形式主要是活禽銷售、全羽冷凍銷售、冷凍白條雉雞銷售;銷售網點主要是賓館飯店、部分個人家庭消費、節日饋贈親友禮品等。出口雉雞產品主要為白條雉雞和分割雉雞,出口國家主要是東歐、日本和南亞等國以及銷往我國香港特區。
雉雞飼養業在我國從科研普及到目前的規模生產,已經20余年的歷程。這一養殖業伴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會越來越在畜牧業中占有重要位置,但是就目前雉雞養殖業的現狀,還必須開展大量的研究開發工作,才能使其成為高產、優質、高效的產業。
首先,必須依靠科技,開發科學高效的配套技術措施來提高養殖水平。采用先進的育種手段選育新品種,提高雉雞的生產性能,并且,在育種工作中,要特別注意提高雉雞肉質,保留F雉雞一些作為野禽的特殊風味。對于雉雞的營養代謝生理和飼料營養研究還要深入進行,在提高飼養效率的同時,生產適應不同市場需求的產品。如日本市場需要脂肪白色的
雉雞分割肉,要求飼料中胡蘿卜素和黃色素含量較低,而國內雉雞配合飼料的主要谷物原料是玉米,導致國內雉雞脂肪顏色較黃,不適應日本市場。1995年吉林省某雉雞養殖場出口日本雉雞肉的脂肪顏色較黃,在日本市場不受歡迎,進口商要求更換飼料配方,改變脂肪顏色。然而,由于生產者沒有能夠及時按照標準合理改變飼料,結果1996年雉雞脂肪顏色仍然不符合出口標準,外方終止了以后的進口合同。
其次,加強產品深加工和市場開發。目前國內雉雞產品種類較少,加工工藝粗放,制約了雉雞養殖業的發展。在國內北方某禽肉出口加工廠,日本進口商要求操作工人將1千克的雉雞屠體分割出600克的皮肉,當時在場的工人和科研人員都認為不現實。結果是操作員只分割出300克的皮肉,產肉率30%;然而,當隨客商來到日本本國的雉雞屠宰場,日本操作員當面為我們演示,竟然從1千克的雉雞屠體上分割出600克的皮肉,產肉率60%。通過這件事,可以認為,國內的雉雞加工技術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除此之外,國內市場開發注重批量銷售,養殖者往往不進行產品開發,活體或冷凍雉雞出售仍是銷售的主體;而在其他發達國家,養殖者直接參與雉雞產品的開發,甚至在生產者的加工廠中已經將雉雞加工成肉片或熏肉。
再次,要加強宏觀調控,建立雉雞養殖者的行業組織,統一規劃和組織雉雞生產,避免生產的盲目性和投機炒作,使雉雞養殖業健康順利發展。同時,由養殖業行業組織協調生產、防疫,健全肉品質量、獸藥及飼料添加劑的規范管理,在保護生產者和消費者利益的同時,合理地保護資源和環境。 本文由中華養殖網整理編輯,轉載請標明出處 (錄入:楊振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