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養殖與無聲的土壤改造革命
蚯蚓養殖與無聲的土壤改造革命
——訪新任蚯蚓循環經濟研究所所長李春銅
臺灣云林縣人,曾在臺灣大學農業化學研究所主修生化及廢棄物利用,出版《經濟蚯蚓養殖》一書。后在德國科隆工研院深造,專攻環保厭氧廢水處理沼氣發電與利用、RDF變廢為寶。
李先生曾任亞洲土地改革與農村發展中心環保專員,1983年出任三大開發公司總經理。1998年出任鐵道部中車公司昌平機車車輛廠與三大開發公司合資企業--北京佳和昌環保公司董事總工。1999年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聘為博士后工作站評委,取得國家外國專家局污水處理專家證,中國特種養殖信息網、《特種養殖》顧問。著作《環保、生技、蚯蚓應用于有機農業之致富經》面世,前環保總局局長曲格平先生作序。
記:李老師,目前我國實行保護耕地政策,是不是說明我國的耕地在逐步減少的同時,土壤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因為很早我就聽新聞上說過東北黑土急劇減少。
李春銅:有句話大家一直在講,就是“地大物博,人口眾多。”聽起來是引以為榮的感覺,其實不然。適合農作物生長的優質土壤必須含有6%以上的有機質,中國的農業用地是世界上使用時間最為久遠的土地,很多耕地的有機質含量甚至少于1%,可謂是品質低劣。
記:這樣的土壤對農作物生長會有什么直接影響?
李春銅:因有機質少、誘發不了作物免疫力,加上土壤中的益蟲、有益微生物被過度使用的化肥與農藥殺滅,再加上環境污染的影響,致使農產品的重金屬、抗生素、激素、致癌亞硝酸鹽等殘留均嚴重超標。中國大陸是農業大國,農民的收入主要依靠農業,土壤結構被破壞,農作物重金屬含量、農藥殘留都超標的話,會直接影響到全國農產品的價格,并且這樣的農作物根本不能外銷,這將直接導致農民收入下降。
記:憑您從事蚯蚓研究30余年的經驗,請您結合現在的狀況談一談蚯蚓行業發展的機遇在哪里。
李春銅:剛才你也看到了,北京德潤德龍公司利用秸稈養殖黃粉蟲,其實我們一直就在利用秸稈和畜禽糞便養殖蚯蚓。在中國,每年大概有7億噸的秸稈和40—50億噸的畜禽糞便成為城鎮農村垃圾,這些東西完全可以作為蚯蚓養殖的原料。這樣可以大大降低蚯蚓養殖的成本,并且這些資源就是蚯蚓養殖得以普遍推廣的有利條件。
記:目前經濟危機影響日益顯著,您依舊看好蚯蚓產業嗎?
李春銅:經濟危機對于蚯蚓產業來說應該是個機會。為什么這么說呢?昨天在火車上看到的新聞,今年受經濟危機的影響,全國大概有兩千萬的農民工返鄉。這些人比較有人脈,也有一些資金,我呼吁政府鼓勵他們投身到特種養殖尤其是蚯蚓養殖的大家庭中來,養殖蚯蚓來改造土壤、維護生態,讓土壤中的有機質逐漸恢復的6%以上。
記:有機質恢復到6%以上的話,是不是畝產會大大提高?
李春銅:畝產農作物產量會大增,并且利用蚯蚓糞種植的作物都是真正的綠色產品,農產品價格還會很大幅度的提高。
記:目前國家大力支持創業,您也從事蚯蚓行業數十年,在目前形勢下,您的企業打算怎樣推廣蚯蚓養殖?
李春銅:目前就業形勢嚴峻,就業不如創業。政府完全可以鼓勵農村閑散百姓試探性的養殖一些蚯蚓看看。我們永合公司目前打算聯合一些農業方面的媒體向主管農業的部門呼吁大力扶持蚯蚓養殖,并且輔導鄉鎮級龍頭企業作深加工。毛主席曾經說過:“農業的核心問題是土、肥、水、種。”現在大陸這邊前三個因素已經不具備,尤其是作為農作物生長之載體的土壤和作物賴以生存的營養肥料不徹底解決,農林牧漁等相關農產品就無法提升品質,賣不出去,農民自然無法增收。其實我們應該看到,中國大陸農產品外銷受挫不單單是貿易壁壘的問題,跟農產品的質量也有很大的關系。我們應該利用經濟危機國家提供四萬億政府投資這一機會,利用好這兩千萬回家返鄉的農民工大軍,逐漸的推廣蚯蚓養殖,這樣的話,大概會有上千萬畝土地被改造,農業最核心的土壤問題將悄無聲息的完成。
記:按照您的思路,您可以想見的阻力有哪些?
李春銅:金融海嘯后各國為了創造就業無不砸下幾千億元。中央提出4萬億元投資計劃,各地政府也提出配套投資計劃之后,農村建設、農業產業化、機械化均提到國家重要議事日程,獨不見最核心的土壤改造受到應有的重視,留鄉農民工這一資源也沒有引起相關部門利用。我們從事蚯蚓行業的人都知道蚯蚓養殖成本不高,且容易飼養,可是我們希望政府能夠重視起蚯蚓養殖,出臺相關政策引導農民認識蚯蚓、接受蚯蚓糞、有機肥等產品,從而發展到養殖蚯蚓,這是目前我們蚯蚓行業同仁最希望看到的。(錄入:楊振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