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新時期特種養殖業的幾點思考
曾教授在“全國農民創業致富項目交流洽談產品展示會”上作專題報告
近幾年來,我國興起的特種養殖業不僅受到農民、下崗職工、非農企業的歡迎,也引起越來越多的各級黨政領導的得視與社會各界的關注。不少地方已將特種養殖列入規劃,加強領導,加速發展。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特種養殖涉及種類有上百種,其中飼養量有一定規模的高達幾十種,它已成為我國農村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提高農民收入的重大舉措。就是這樣一個欣欣向榮的新興產業,在防SARS的過程中遭到一場災難,損失慘重。
當前,特種養殖業內人士關注的焦點已經不是自身的產品市場和飼養技術問題,而是期望這次立法或出臺的政策能夠采取民主的方式、集思廣益的方法,更加科學的、更加理的地出臺一些法律、法規和政策,把野生動物保護得更好,推動開發利用,更加健康的向前發展。
為此,我們提出一些看法,供各級立法機關和政府在立法、修法和制定政策時參考。
(一)在制定有關特種動物養殖的立法和政策時,首先要劃清兩個界限;一是在野生動物與非野生動物之間的界限;二是在野生動物內部劃清珍稀瀕危動物與一般動物的界限,以便分類管理。
當前特種動物養殖的對象有許多是野生動物,也有不少不是野生動物,如多次從國外引進的毛皮動物(銀狐、藍狐、水貂、海貍鼠、麝鼠、獺兔、長毛兔等)和特種禽類(鵪鶉、肉鴿、鷓鴣、山雞、野鴨、珍珠雞、火雞、鴯鹋、鴕鳥等)的優良商用品種就不應列入中國的野生動物名單,加以禁養或限養,只要市場有需求,就可以放量飼養,鼓勵人們去吃去用。這些品種在特養業的物種中雖然不占多數,但其飼養總量和產品數量卻占多數。
(二)野生動物的保護與利用。現行的《野生動物保護法》中有三句話:叫做加強資源保護,積極馴養繁殖,合理開發利用,說得很好,把保護與利用的關系說得比較透徹了。《野生動物保護法》實施以來,在保護和利用兩個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發展。從這次防“非典”過程中出現的些觀點和采取的一些措施看,這個問題的解決還要有一個過程。例如,有的地方禁不起吃1800種野生動物,下令野味餐館停業,許多地方也發出了各種各樣的禁不起令,甚至有人提出要保護動物“生存權”等等。我們所說的保護野生動物,不是為保護而保護,也不是極端保護主義的保護。所謂的動物“生存權”,從來就是依附于或在滿足人的生存權前提下的生存權,不存在獨立于人的生存權之外的動物生存權。我們保護野生動物,說到底是為了滿足人類自身生存發展的需要。這就要對那些珍稀瀕危的野生動物和一些在學術與保護自然遺產方面有較高價值的野生動物,必須實行嚴格全面的保護裝置。至于其他受到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則可以根據其種群資源的多少和經濟價值的高低積極馴養繁殖,馴養成功后,合理開發利用。大量事實證明,科學合理地利用野生動物資源,不僅與保護并不矛盾,而且是一種更積極的保護。東北梅花鹿在自然棲息地已絕跡多年,但人工養鹿支為我國保留了30多萬頭的大種群,做到了資源的永續利用、持續發展并為生態環境改善后,放一部分梅花鹿回歸大自然提供了可能。因此制定政策也好,立法也好,首先必須處理好保護與利用的關系。
(三)藥用動物的開發利用問題。中醫藥是我國的傳統醫學,受惠于中醫藥的不僅有中國,還有日本、朝鮮半島、東南亞,甚至南亞各國,而且越來越被發達國家的人們所接受。在中藥的來源中,動物類藥占有重要地位,列入《本草綱目》的就有271種。當前,外來壓力對這部分中藥造成的影響越來越大,有的已經明令禁用,有的正在醞釀禁用。總的看,一旦某種動物進入瀕危狀態,不論它的藥用價值有多大,馴養技術有多熱,都難逃禁用的命運。虎骨縣有治療惡瘡、鼠痿、筋骨毒風攣急、屈身不得、走注疼痛,治療寒溫氣,溫瘧等多方面的功效,尤其是治療老年人的腰腿痛、關節炎,確有追風、定痛、健骨的療效。這樣一種良藥已禁不起用多年,一方面良藥棄之不用,一方面億萬老年人卻生活在病痛之中野生的不能用,家養的也不能用,現代有能能,子代也不能用,甚至老死也不能用。有些人以為,這種近乎荒唐的、置人民群眾的病痛于不顧的嚴格禁用辦法能更好地保護東北虎。其實,梅花鹿與東北虎同是東北的藥用動物,在我國境內早已絕跡。兩者同樣都是通過人工馴養的辦法。繁殖出或大或小的種群,避免了物種來絕的危險,發展狀況卻不大一樣。前者形成了幾十萬頭的種群,每年為我國醫藥工業提供上百噸的梅花鹿茸和大量鹿胎、鹿鞭和心、肝、腎、血等藥用原料。經濟效益顯著、社會效益突出,已經步入資源永續利用、持續發展的軌道。后者保存有百頭左右的種群,靠國家和社會捐助維持,步履艱難。東北貓科動物繁育中心不得不對東北虎實行“計劃生育”。兩者惟一的差別就是前者的產品可以入藥,后者的產品不準利用。建議國家有關主管部門,對于藥用動物的保護與利用。這樣一個至少事關10多億人口生命健康的大事,采取立法和政策措施咎,理直氣壯地維護好我們的權益。
(四)棲息地的破壞和生態環境的嚴重惡化是野生動物資源減少、瀕危、滅絕的最主要的原因。
野生動物資源的減少,甚至瀕危和滅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毛澤東說得好:“任何過程如果有多數矛盾存在的話,其中必定有一種是主要的,起著領導的、決定的作用……”“捉住了這個主要矛盾,一切問題就迎刃而結了。……不懂得這種方法,找不到中心,也就找不到解決矛盾的辦法。“大家知道,我國進入20世紀70年代,野生動物的資源量急劇減少,有些物種陷于瀕危與滅絕的境地,主要是我們建國后,開始的對森林資源、草地資源、溫地資源、水利資源等進行破壞性的開發面廣量大,給野生動物造成吃住兩難的災難。大型動物除少數逃亡國外,境內的迅速滅絕,小型動物的數量也大大減少,這也給國民經濟帶來越來越大的負面影響。其它的濫捕濫殺動物及其產品的貿易活動等都是原因之一,只不過是第二位、第三位的次要原因,對次要原因也要依法嚴管,不留漏洞,但政府應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去解決野生動物的保護問題。
(五)野生動物攜帶人畜共患的病原微生物問題。這是防“非典”期間鬧得沸沸揚揚,引起公眾極大關切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并不復雜,也不值得大驚小怪。同我們朝夕相處的家畜家禽至少已經馴養了幾千年,至今仍有許多的人畜共患病,有些還是很嚴重的病。
從果子貍中發現SARS病毒,其它野生動物也可能出現,另外一些人獸共患的病原微生物,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并不奇怪。現有的技術完全可以保證人畜安全或人獸安全。聽到帶病的消息不必驚慌失措,有關主客部門應該切實重視、深入研究、認真預防、嚴格檢疫,只要這樣做了,就不會出大問題,不必匆忙下令禁養禁食。采取科學的態度和方法去解決,才能獲得最佳的效果。 中國養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