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貂粘仔病的防治
水貂粘仔病是哺乳仔貂消化不良引起的,多發生于剛睜眼的仔貂,其特征是仔貂排多量稀便,糞便污染小室及仔貂,母貂及仔貂被毛粘成縷狀。該病近幾年在貂群中多發,如果治療不及時,容易造成仔獸死亡,給養殖場造成很大經濟損失,應該引起廣大養殖戶重視。
一、病因
仔貂胃腸功能不健全,消化機能很脆弱,在有害變質的乳汁和不良因素影響下,很容易發生消化機能障礙,如果母貂患有腸道疾病或乳腺疾病,引起乳汁質量下降或泌乳不足導致仔貂發生嚴重下痢。母貂攜帶阿留申病毒會加重該病的發生。另外,小室內墊草不足、潮濕不衛生、母貂的乳頭污染也容易導致該病發生。
二、臨床癥狀
仔貂叫聲異常,腹部不飽滿,被毛粘濕,常被粘性液體污染,粘成縷狀,肛門紅腫,常污染稀便。糞便液狀,呈灰黃色,有的含有氣泡。有的母貂頭部或者身體上被毛也粘成縷狀。母貂采食、飲水、精神常無異常,個別出現下痢,糞便黃紅色。
三、病理變化
日齡小的病死貂尸體常被母貂吃掉而不易得到。日齡稍大,或者死亡集中的,可以撿到死獸。剖檢病變主要在胃腸,胃腸鼓氣,胃壁半透明狀,內有食物殘渣或凝乳塊,充滿氣體;腸壁變薄,半透明狀,腸管內有黃色液狀內容物;肝臟腫大,常常呈黃色;腎臟腫大;心、肺多無肉眼可觀病變。
四、治療
本病發病日齡越小,病死率越高,如果護理治療不及時,也會造成大量仔貂死亡。首先對發病窩的泌乳母貂認真檢查,查看是否有乳房炎癥、子宮炎癥、奶水質量是否正常,糞便是否正常等,根據病情進行適當的治療。
一般通過治療母貂達到目的,嚴重的要母子同治。給泌乳母貂飼料中加入一定量的藥物如林可壯觀霉素、蒙脫石及多種維生素等3-5天,然后加益生菌、酵母粉等1-2周。對于發病嚴重的窩,對母貂注射頭孢噻呋鈉或者氧氟沙星等抗菌素消除炎癥,對仔貂滴口益生菌(如乳酸菌、雙歧桿菌等),對于脹肚者可以先滴2-3滴植物油,再滴口益生菌;有脫水癥狀者還應滴口口服補液鹽1-2ml/只。
五、預防
1、加強貂群阿留申病的凈化,降低阿留申病的陽性率。
2、加強母貂泌乳期飼養管理,保證給予新鮮、優質、全價、易消化的飼料,并且應保持飼料穩定,調整飼料配方應逐漸過度,不要突然更換而導致母貂出現消化障礙。
3、母貂產仔完成后,對于產程比較長或者難產的個例飼料中添加氨芐西林鈉阿莫西林,消除炎癥。對于產仔少,而奶水好的母貂及時加養寄養貂,防止出現乳房炎癥。
4、對于出現采食減少的母貂,及時查明原因,對癥治療,盡快恢復母貂食欲。
5、注意產箱內的衛生,特別是仔貂開始吃食以后要注意產箱內的衛生和墊草的更換,及時除掉箱內的剩食和糞便。母貂日糧及仔貂日糧都應添加益生菌、蒙脫石、酵母粉、紫錐/黃芪多糖等提高消化及提高免疫力的飼料添加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