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豬再次暴發非洲豬瘟,大型豬場也無法幸免…
自我國發生第一起非洲豬瘟疫情后,20個省份已接連淪陷,共發生78起疫情。據不完全統計,國內生豬遭疫情撲殺已遠遠超過60萬頭,且數量還在不斷增加。該疫情傳播速度如此之快,讓廣大養殖戶防不勝防。豬群抵抗力脆弱的冬季時期已來臨,意味著豬群不僅要抵抗低溫環境的應激,還要抵御非洲豬瘟大敵。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野豬再次暴發非洲豬瘟,大型豬場也無法幸免……
12月3日,農業農村部發布三例非洲豬瘟疫情:
(1)陜西省西安市鄠邑區一養殖場排查出非洲豬瘟疫情,該養殖場存欄生豬245頭,發病205頭,死亡79頭;
(2)北京市通州區一規模養殖場排查出非洲豬瘟疫情,該養殖場存欄生豬9835頭,發病85頭,死亡17頭;
(3)黑龍江省農墾總局北安管理局一野豬養殖場排查出非洲豬瘟疫情,存欄野豬375頭,死亡77頭。
其中黑龍江省疫區來自野豬養殖場。非洲豬瘟病毒依然頑強,傳播速度繼續加快。因為野豬帶毒后,就成為自然疫源地,在我國目前的養殖現狀下,非洲豬瘟凈化將遙遙無期。
那么,該怎樣打好這場持久戰呢?
任何傳染性疾病的發生都離不開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動物這三個途徑。所以,除了切實做好豬場生物安全措施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動物方面因為無有效的疫苗,平衡豬群自身的免疫力變得非常重要。
從農業農村部的布告來看,雖然病毒的毒株大致相同,但其發病率及病死率卻大有不同,這說明面對高毒力的非瘟,豬群自身免疫力還是起作用的。
以往大部分養豬都認為是易感染的根源是免疫抑制(免疫力低下),近年來,提升免疫力產品廣泛應用后,免疫力確實提高了,可易感染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變。那么,問題的根源到底在哪呢?
科學家們對免疫力研究的腳步一直在前進,2010年,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弗吉尼亞醫學院博士后周瑞華女士歷經十余年的精心研究,其“免疫平衡” 理論終于獲得重大突破,創立了《免疫平衡學》,此后,免疫平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吉鵬等研究了類風濕關節炎患者Th17_Treg失衡及相關細胞因子的表達及意義 ;唐丹等研究了支氣管哮喘患兒Th1_Th2細胞免疫平衡變化;張永明等建立了肝移植后受者淋巴細胞亞群表達與免疫平衡模型。這些研究無一不說明機體的免疫系統是一個綜合體,也只有這個綜合體處于一個均衡的水平,機體才是健康的,才能發揮最大的抵抗力。
非洲豬瘟死亡率高,無疫苗可以防,無藥物可治;但其傳播速度較慢,主要依賴于接觸傳播,接觸傳播依賴性疾病往往只要出現一頭豬感染發病,就大概率會爆發。規模養豬業屬于大群豬只集中飼養,如何預防第一頭豬發病至關重要,因而若外部生物安全偶有漏洞,豬群綜合免疫力就異常關鍵了。
第一頭豬發病,需要以短時間接種到一定數量病毒為前提,但是如果外部生物安全水平良好,這是比較困難的事;而接觸同樣數量病毒,是否發病,則取決于該豬只的綜合免疫水平。良好的綜合免疫水平的標準,在于免疫水平處于平衡狀態,豬只機體能對入侵病原微生物保持快速有效免疫反應的同時,又不至于錯誤識別免疫原,導致自身免疫反應發生。因此,無論免疫抑制或免疫亢奮,都屬于免疫失衡狀態,同樣容易受到病毒攻擊。所以,免疫失衡狀態下的豬只更容易發病。
在養豬板塊,農業部種豬鑒定中心(廣州)實驗室主任樊福好研究員在進行大量研究后首次創造性的提出了“豬群健康評價體系”。該體系明確指出豬群的免疫力可細分為免疫抑制指數及免疫過敏指數。而過敏指數超出一定的范圍將出現明顯的超敏反應。
同時,越來越多的研究與臨床試驗表明,動物抗病能力與生長性能并非完全決定于免疫水平高低,更決定于免疫水平是否平衡,過去我們片面的去提高動物免疫力而忽視了過敏,以至于我們在提高豬群免疫力的同時不經意間提高了豬群的免疫過敏指數,導致自身免疫反應發生。
所以,保持豬群自身免疫平衡狀態是豬群安全的基石,也是打勝非瘟防控持久戰的根本。